生活雜記

調和肝脾

2014111222:15
調和肝脾

四逆散《傷寒論》
【組成】柴胡6克、白芍9克、枳實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簡捷記憶】柴芍枳草
只燒乾柴。 解:只(枳實),燒(芍葯),干(炙甘草),柴(柴胡)。
【方歌】四逆散裡用柴胡,芍葯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邪成厥逆,斂陰洩熱平劑服。
【功用】疏肝理氣,解鬱洩熱:用於肝氣鬱結,胸脅脘腹脹痛或兼有腹瀉,或月經不調。或熱鬱於裏,而見四肢發涼、口幹,舌紅苔黃,脈弦細數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肝膽疾患引起的脅肋痛(如慢性肝炎、膽道蛔蟲症、膽囊炎、胸膜炎等),胃腸神經官能症以及潰瘍病所致胃脘痛等。
【主治】
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洩利下重,脈弦。
2.肝脾氣鬱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本方常用於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附件炎、輸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屬肝膽氣鬱,肝脾(或膽胃)不和者。)
1、陽鬱厥逆證略有氣閉之意。手足不溫,或身微熱,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脈弦。
2、肝脾不和證。脅肋脹滿,脘腹疼痛,脈弦等。
【方論】本方為疏肝解郁,調和肝脾的祖方。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陽以使鬱熱外透,用為君藥;芍葯養血斂陰,與柴胡相配,一升一斂,使鬱熱透解而不傷陰,為臣藥;佐以枳實行氣散結,以增強疏暢氣機之效;炙甘草緩急和中,又能調和諸藥為使。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溫也。其證緣於外邪傳經入裡,氣機為之郁遏,不得疏洩,導致陽氣內郁,不能達於四末,而見手足不溫。此種「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別。正如李中梓云:「此證雖雲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調暢氣機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升發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為君藥。白芍斂陰養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以補養肝血,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郁,洩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並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綜合四藥,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氣血調暢,清陽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飲(米湯)和服,亦取中氣和則陰陽之氣自相順接之意。由於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後世常以本方加減治療肝脾氣鬱所致脅肋脘腹疼痛諸症。
本證緣於外邪傳經入裏,氣機為之鬱遏,不得疏泄,導致陽氣內郁,不能達於四末,而見手足不溫。
柴胡-入肝膽經,生髮陽氣,疏肝解鬱,透邪外出為君藥。
白芍-斂陰養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可以斂陰和陽,條達肝氣,且可以使柴胡升散而無耗陰傷血之弊。
枳實-理氣解鬱,邪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共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
甘草-調和諸藥。
1、疏肝氣之品-柴胡、枳實、青皮等;理脾氣-木香、陳皮等。
2、柴胡、白芍-此為治療肝氣郁滯的姊妹藥。“肝體陰而用陽”,陰為血,陽為氣。柴胡為氣分藥,助肝疏其氣機;白芍為血分藥,使肝體陰之性正常。如此,方中柴胡、枳實一升一降;柴胡、白芍一出一入,升降出入皆備,故氣機行也。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原治陽郁厥逆證,後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手足不溫,或脅肋、脘腹疼痛,脈弦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咳者,加五味子、乾薑以溫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溫心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裡寒;洩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陽散結;氣鬱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氣解郁;有熱者,加梔子以清內熱。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附件炎、輸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屑肝膽氣鬱,肝脾(或膽胃)不和者。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各30克、炙甘草15克、煨生薑一塊薄荷少許,共為散。也可按比例煎服。
方歌:
逍遙散中薄歸柴,一茯二白草薑來。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肝鬱血虛脾氣弱,調和肝脾功效卓。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疏肝健脾,養血解鬱:用於肝鬱血虛,脾失健運所致的兩脅疼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幹、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細等症。本方常用於月經不調、痛經,以及慢性肝膽疾患而見上述證候者。
主治:肝鬱脾弱血虛證。症見: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幹,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1],或月經不調[2],乳房脹痛[3],脈弦而虛者。
方解:
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方中以
柴胡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而為君藥。(助肝用)—君。
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補肝體)—臣。
當歸甘辛苦溫,養血和血,養血活營,養血柔肝略有輕微的活血之功,且氣香可理氣,為血中之氣藥;臣。兩脅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舌淡紅,脈弦而虛
歸、芍與柴胡同用,意在補肝之陰,和肝之血,和肝之氣,共為臣。
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頭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熱往來,乳房脹痛。
木鬱則土衰,肝病易於傳脾,故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不但可實脾土以抑木,且使營血生化有源,共為佐。
加薄荷可以疏散鬱遏之氣,透達肝經鬱熱;燒(煨)生薑[4]降逆和中,亦為佐藥。
薄荷助柴胡舒肝。治法: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燒生薑:溫運和中,且能辛散,達鬱和胃,降逆止嘔。佐—病機:肝氣鬱結,肝血不足,脾胃虛弱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佐使
1、本方為調肝養血之代表方,又是婦科調經的常用方。
2、本證肝鬱血虛,方以白芍斂陰養血,當歸養血調經,共同滋陰補血,以治血虛之證。
3、白術、茯苓皆為健脾之品,但白術補而壅滯(呆滯),有固護之性,故常配伍防風、陳皮以行其氣。但對於表虛自汗、惡風等證,由於其善守之性而用之為佳,且其健脾燥濕止瀉之力強於茯苓。茯苓亦可健脾,但其補而行散,兼能利尿滲濕。
4、薄荷:大量(>10g)有辛涼解表利咽之用;小量(3~5g)有疏肝解鬱之效。
配伍特點
既補肝體、又助肝用,體用並調,肝脾同治,氣血津液兼顧 。使肝郁得解,血虛得養,脾弱得補,諸證自愈。為調肝養血的名方。
運用
1、辨證要點:脅痛,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舌淡紅,脈弦而虛。
2、本方為中醫婦科之常用方劑
月經不調:滯—雞血籐、香附、澤蘭、    
虛—生地、熟地、女貞子、旱蓮
痛經:雞血籐、香附、川芎、金鈴子散
乳房脹痛、包塊:橘絡、青皮、夏枯草、 牡蠣
更年期綜合征(喜怒無常):合補腎藥
重點
1、組成、功效、主治、方解及配伍特點。
2、柴胡在四逆散、小柴胡湯、逍遙散中的配伍意義。
附方:
加味逍遙散(丹梔逍遙散):當歸、芍藥、茯苓、白術、柴胡各6g,牡丹皮、山梔子、甘草各3g。
功用:養血健脾,疏肝清熱。主治:肝鬱血虛生熱證(肝鬱化火輕證[5])。或煩躁易怒,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頰赤口幹,或月經不調,少腹脹痛,或小便澀痛,舌紅苔薄黃,脈弦虛數。
方中丹皮、梔子皆可清肝火,而丹皮入血分,從血分而清肝火;
梔子入氣分,從氣分而清肝火。且二者皆有透散之性,以散肝氣之鬱滯。
如此,治肝應一走氣分一走血分,兩藥合而用之。
----------------------------------------------------------------------
[1]往來寒熱:在此為肝郁少陽氣機不舒所致。
[2]月經不調:以月經後期和不定期為主要指證,一般時間錯後一周為有臨床意義。
[3]乳房脹痛:此為陽明經、足厥陰經所循行之處。
[4]燒生薑:燒黑為炭,意在使之作用達裏,有引藥入裏之效,即為引經藥。
[5]此為肝鬱化火之輕證,若未重證,應用龍膽瀉肝湯。

痛瀉要方《丹溪心法》
【出處】
1痛瀉要方,原名白朮芍葯散,出自《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因張景岳稱之為「治痛瀉要方」,故有今名。
2痛瀉要方最早載於《丹溪心法·洩瀉卷》篇。書中雖無方名,但所列藥味(防風、白芍、白朮、陳皮)與痛瀉要方完全一致並標明治「痛瀉」字樣,主要功效為調和肝脾「抑木扶土」大凡肝強脾弱患者應用即有效。
【異名】白朮芍葯散(《古今醫統》卷三十五)。
【組成】炒白朮90克,白芍(炒)60克,陳皮(炒)45克,防風60克
白術(土炒)6g 陳皮4.5g 白芍(炒)6g 防風3g 白術、陳皮治瀉;而白芍、防風治痛也,共為散。也可按比例煎服。
【組成】白朮炒,三兩(90g)白芍葯炒,二兩(60g)陳皮炒,一兩五錢(45g)防風一兩(30g)
【用法】上細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或散皆可用。
【方歌】
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白朮煎九煎;補瀉並用理肝脾;若非食傷醫便錯。
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實脾。
【功用】疏肝健脾,緩痛止瀉:用於肝木剩脾引起的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瀉後痛不減,且常與情緒變化有關,一般無實熱或虛寒的見證,舌苔薄白,脈弦而緩者。本方可用於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以及慢性消化不良等見有上述證候者。
【主治】脾虛肝旺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後痛不減或減不足言[1],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者[2]。
【方解】痛瀉之證。《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其特點是瀉必腹痛。
白術-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
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3]。
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可以為白術行氣,以減輕其壅遏之性,為佐。
防風-俱升散之性,且可以制芍藥酸斂之性,與白術、白芍相伍,辛能散肝鬱,香能疏脾氣。
1、本方為治痛瀉之要方。
2、久瀉者,加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者,加黃連以清熱。
3、本方可用治急性腸炎、慢性結腸炎、神經性腹瀉(神經官能症)等屬肝木乘脾土者。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脈左弦而右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久瀉者,加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者,加黃連、煨木香以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肝旺脾虛者。
----------------------------------------------------------------------
[1]這裏可以與食積導致的腹痛相鑒別。
[2]脈兩關不調,弦而緩者:此為左弦而右緩之意。左關為肝,右關為脾,此為肝實脾虛之象。
[3]芍藥緩急止痛之效,如:芍藥甘草湯,功用緩急止痛,主治腹痛。
(一切療法,藥方須醫師指示為準)


  •    (悄悄話) 2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
  •    (悄悄話) 1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