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溫化寒痰

2015020901:22
溫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12g甘草9g幹薑9g細辛5g五味子5g
【組成】茯苓四兩(12g)甘草三兩(9g)乾薑三兩(9g)細辛三兩(5g)五味子半升(5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方解:
幹姜、細辛、五味子-化飲;
茯苓-健脾滲濕;
甘草-和中,調藥。
比較題:
苓甘五味姜辛湯和小青龍湯兩方均可治療寒痰寒飲之證,二者有何不同,從四個方面加以比較。
化痰熄風
【方解】本方證多因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聚濕成飲,寒飲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飲則傷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之義。寒飲停肺,宣降違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飲阻氣機,故胸滿不舒;飲邪犯胃,則喜唾涎沫。治當溫陽化飲。方以乾薑為君,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臣以細辛,取其辛散之性,溫肺散寒,助乾薑溫肺散寒化飲之力;復以茯苓健脾滲濕,化飲利水,一以導水飲之邪從小便而去,一以杜絕生飲之源,合乾薑溫化滲利,健脾助運。為防乾薑、細辛耗傷肺氣,又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與乾薑、細辛相伍,一溫一散一斂,使散不傷正,斂不留邪,且能調節肺司開合之職,為仲景用以溫肺化飲的常用組合。使以甘草和中調藥。綜觀全方,具有溫散並行、開合相濟、肺脾同治、標本兼顧的配伍特點,堪稱溫化寒飲之良劑。
本方原治支飲服小青龍湯後,咳雖減,但其人沖氣上逆,出現氣從小腹上衝胸咽之狀,繼投桂苓五味甘草湯,服已,沖氣雖平,而反更咳,胸滿者,屬小青龍湯之變法。因證無表寒,沖氣已平,故不用麻黃、桂枝解表散寒;寒飲尚存,故仍用乾薑、細辛溫肺散寒化飲;因飲邪較重,故配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寒飲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脈象弦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痰多欲嘔者,加半夏以溫化寒痰,降逆止嘔;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樸以降氣止咳;脾虛食少者,可加人參、白朮、陳皮等以益氣健脾。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屬寒飲內停者。
4.使用注意凡肺燥有熱、陰虛咳嗽、痰中帶血者,忌用本方。

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
組成:半夏9g天麻茯苓橘紅各6g白術15g甘草3g
【組成】半夏一錢五分(4.5g)天麻茯苓橘紅各一錢(各3g)白朮三錢(9g)甘草五分(1.5g)
【用法】生薑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現代用法:加生薑1片,大棗2枚,水煎服)。
方歌:半夏白術天麻湯,苓草橘紅大棗薑,眩暈頭痛風痰證,熱盛陰虧切莫嘗。
功用:燥濕化痰,平肝熄風。
主治: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方解】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而止頭眩,兩者合用,為治療風痰眩暈的要藥;臣以白術健脾燥濕;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橘紅理氣化痰;甘草調中和藥,煎加薑棗以調和脾胃。
本方證緣於脾濕生痰,濕痰壅遏,引動肝風,風痰上擾清空所致。風痰上擾,蒙蔽清陽,故眩暈、頭痛;痰阻氣滯,升降失司,故胸膈痞悶、噁心嘔吐;內有痰濁,則舌苔白膩;脈來弦滑,主風主痰。治當化痰熄風,健脾祛濕。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而止頭眩,兩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兩味為君藥。以白朮、茯苓為臣,健脾祛濕,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紅理氣化痰,俾氣順則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調藥;煎加姜、棗調和脾胃,生薑兼制半夏之毒。綜觀全方,風痰並治,標本兼顧,但以化痰熄風治標為主,健脾祛濕治本為輔。
本方亦系二陳湯加味而成,在原燥濕化痰的基礎上,加入健脾燥濕之白朮、平肝熄風之天麻,而組成化痰熄風之劑。
《醫學心悟頭痛》中另有一半夏白朮天麻湯,較本方多蔓荊子三錢,白朮減為一錢,治痰厥頭痛、胸膈多痰,動則眩暈之證。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風痰眩暈、頭痛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眩暈較甚者,可加殭蠶、膽南星等以加強化痰熄風之力;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以祛風止痛;嘔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鎮逆止嘔;兼氣虛者,可加黨參、生黃芪以益氣;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以滲濕化飲。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病、神經性眩暈、癲癇、面神經癱瘓等屬風痰上擾者。
4.使用注意陰虛陽亢,氣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使用。
問答題:
半夏白術天麻湯主治何證?病機有何特點?方中半夏、天麻配伍有何意義?
定癇丸
功用:滌痰熄風。
主治:痰熱癇證。忽然發作,眩僕倒地,不省高下,甚則抽搐,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聲。亦可用於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