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燥濕化痰

2015020901:23

燥濕化痰

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
【組成】貝母5g瓜蔞3g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2.5g
【組成】貝母一錢五分(4.5g)瓜蔞一錢(3g)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八分(各2.5g)水煎服。
【方歌】貝母瓜蔞花粉研,橘紅桔梗茯苓添,嗆咳咽幹痰難出,潤燥化痰病自安。
【功用】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乾燥,苔白而幹等。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燥痰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嗆急,咯痰難出,咽喉乾燥,苔白而干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如兼感風邪,咽癢而咳,微惡風者,可加桑葉、杏仁、蟬蛻、牛蒡子等宣肺散邪;燥熱較甚,咽喉乾澀哽痛明顯者,可加麥冬、玄參、生石膏等清燥潤肺;聲音嘶啞、痰中帶血者,可去橘紅,加南沙參、阿膠、白及等養陰清肺,化痰止血。
3.現代運用本方可用於肺結核、肺炎等屬燥痰證者。
4.使用注意對於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咳嗽,則非所宜。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醫學心悟》卷3:「燥痰澀而難出,多生於肺,肺燥則潤之,貝母瓜蔞散。」
2.方論選錄冉先德《歷代名醫良方註釋》:「燥痰之證,多由肺陰不足、虛火灼津而成。方以貝母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為君;瓜蔞、花粉清熱滌痰而潤燥為臣;茯苓、橘紅健脾理氣以祛痰為佐;桔梗載諸藥入肺,宣肺利氣為使。共奏清熱潤燥,理氣化痰之功,使肺陰得潤而燥痰可除,清肅有權則咳逆可止。」

葶藶大棗瀉肺湯
【組成】葶藶子9克、大棗10枚。
【功用】瀉痰行水,下氣平喘:用於咳逆痰多、喘滿、胸脅脹悶、面目浮腫、尿少者。

三子養親湯
【組成】蘇子9克、白芥子6克、萊菔子9克。
【功用】順氣降逆,化痰平喘:用於肺氣不降之咳嗽氣逆、痰多胸悶、食慾不振,舌苔粘膩,脈滑者。

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9g 芍葯9g 細辛6g 幹薑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
桂枝去皮:是因桂枝毒在皮,故方中皆去皮用。(《證治準繩》)
半夏洗:半夏湯洗七次以去其燥性。
方歌:
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黃芍葯同。
解表蠲飲小青龍,麻桂姜辛夏草從;芍葯五味斂氣陰,表寒內飲最有功。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解表散寒,化飲平喘:
用於素有痰飲,複感風寒,而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喘痰稀而多泡沫,苔白潤,脈浮緊者。本方常用於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而見咳喘痰稀有泡沫,遇冷即犯者。
主治:外寒內飲證。惡寒發熱,無汗此為必備症狀,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痛重,頭面四肢浮腫(後三者為內飲的症候),舌苔白滑,脈浮者。
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幹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方解:風寒束表,水飲內停證。是由於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陽被遏,營陰鬱滯,故見惡寒發熱,無汗,身體疼痛;素有水飲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易使表寒引動內飲。「形寒飲冷則傷肺」水寒射肺則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則有痞滿之感;水留胃中,胃氣上逆,故有幹嘔;水飲溢於肌表,故浮腫身重。
本方用麻黃、桂枝相須為君藥,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溫陽以利內飲之化。幹姜溫肺化飲的同時其溫性亦有助於除表寒、細辛性善走竄,既走表又達裏為臣藥,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五味子味酸而收斂酸斂護肺,芍葯味酸而斂陰酸斂合營,方中用此二藥是為防諸藥溫燥之性傷津。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1、痰飲的區別:「質稠者為痰,質稀者為飲。」
2、白芍配麻桂,酸斂合營,防止麻桂發散太過,保護營陰。
3、五味子配幹姜、細辛,酸斂護肺肺為嬌髒,因凡有水飲者,其正常之津液必定減少,故用白芍斂營。
4、本方可用於素有支氣管炎、肺氣腫的病人複感風寒之邪。
麻黃: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
桂枝: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溫陽協助溫化水飲。—君
麻黃、桂枝 →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君。主治:風寒客表,水飲內停證(外寒內飲證)。
乾薑:溫脾肺之寒。
細辛:解表溫肺散寒。
乾薑、細辛 → 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驅邪。臣。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薄,脈浮。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蠲飲降濁。—臣。痰飲咳喘,不得平臥 / 身體疼重,胸痞,乾嘔,頭面四肢浮腫。白芍葯→ 養血益陰。病機:素有寒飲,復感風寒 致肺失宣降(咳喘←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五味子 → 收斂肺氣(止咳)。
治法:發汗解表,溫肺化飲。養陰斂肺防止汗散太過傷津耗氣—佐。
炙甘草:調和諸藥。—使。
功效:發汗解表,溫肺蠲飲(或溫肺化飲)。
配伍特點
一以麻黃、桂枝解散在表之風寒,配白芍酸寒斂陰,制麻黃、桂枝而使散中有收;
二以幹姜、細辛、半夏,溫化在肺之痰飲,配五味子斂肺止咳,令開中有合,使之散不傷正,收不留邪。
運用
1、辨證要點:發熱惡寒,無汗,咳嗽,痰清稀而多,舌苔白滑,脈浮。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等屬於外寒裏飲證者。
3、使用注意:本方辛散溫化之力較強,必須確屬寒水相搏於肺者,方可使用。陰虛乾咳無痰,口渴,舌苔黃,脈數者不宜使用。
4、加減: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桂枝,可加生薑、大棗以調和營衛。
外感已解,但喘咳未止:去桂枝、麻黃,+少量炙麻黃
胸滿,痰多,氣急不得臥:重用細辛、半夏,再加生薑,以增強其降逆下氣,溫化寒痰之功。
重點
1、組成、功用、主治。
2、小青龍湯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義。
附方:
射幹麻黃湯:射幹9g,麻黃9g,生薑9g,細辛3g,紫菀6g,款冬花6g,大棗3枚,半夏9g,五味子3g。功用:宣肺祛痰,下氣止咳。主治: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音。

黛蛤散《中國藥典》
【組成】青黛、海蛤殼各等份。現用成藥散劑,每次9克,包煎。
【功用】清熱化痰:用於肺熱痰黃而粘稠,或咯痰帶血、胸脅疼痛者。
【適應症】肝肺實熱,表現頭暈耳鳴,咳嗽吐衄,咽膈不利,口渴心煩。

清氣化痰丸
【組成】陳皮9克、制半夏6克、茯苓9克、黃芩9克、瓜蔞15克、膽星6克、枳實6克、杏仁6克。原為丸劑,可作湯劑服。
【功用】清熱化痰,下氣止咳:用於痰熱內結、咳嗽痰黃而粘,甚則氣急嘔惡、胸膈堵悶,或發熱,或驚悸失眠、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肺有熱痰的支氣管炎。

止嗽散
【組成】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陳皮去白各9克,桔梗炒6克、甘草炒3克。原方為散劑,現作湯劑服。
【功用】宣利肺氣,疏風止咳。止咳化痰:用於外感久咳,咳痰不爽,表邪未盡者。本方常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之咳嗽。
方歌:止嗽散內用桔梗,紫菀荊芥百部陳,白前甘草共為末,薑湯調服止嗽頻。
簡捷記憶:止嗽散用桔甘前,荊陳紫菀百部研。前:可為白前或是前胡,白前性溫,故風寒遺留的咳嗽用之佳;前胡性涼,多用於風熱遺留之咳嗽。
主治:風邪犯肺證。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方解:本方證治為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後而咳仍不止者。此時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惡風發熱。故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
方中紫菀止咳、百部潤肺止咳,雖苦但不傷肺為君藥,二者性溫而不熱,潤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桔梗善開宣肺氣、白前長於降氣化痰,二者協同使用,一升一降,使氣機運轉,複肺氣之宣降,增強君藥的止咳化痰之力,共為臣藥。荊芥可疏風解表,除在表之邪;橘紅理氣化痰,均為佐藥。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
1、「治肺勿忘宣降」
2、常用的藥對組合:寬胸-桔梗、枳殼;止咳-桔梗、白前或前胡、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者止咳,後者祛痰。
3、祛痰用橘白,止咳用橘紅。
附方:
金沸草散:旋覆花、麻黃、前胡各9g,荊芥穗12g、甘草、半夏、赤芍各3g,外加生薑三片,棗一枚。功用:發散風寒,降氣化痰。主治:傷風咳嗽,惡寒發熱,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浮者。

消瘰丸
【組成】元參、牡蠣、漸貝母各10克。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錢,每日2~3次。
【功用】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用於瘰鬁、痰核。本方主要用於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大

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
【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紅,白朮,甘草,生薑,大棗
【適應症】風痰上擾,表現眩暈頭痛、胸悶嘔噁,咳痰稠粘,舌苔白膩,脈弦滑。現代用於治療美尼爾氏病、高血壓、良性體位性暈眩、腦血管問題等,而有上述症狀者。
半夏白朮天麻湯 《醫學心悟》
半夏白朮天麻湯,苓草橘紅棗生薑;
眩暈頭痛風痰盛,痰化風熄複正常。
【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紅、白朮、甘草
【用法】生薑1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用】化痰熄風,健脾祛濕
【主治】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病機】脾虛生濕,痰濕壅遏,引動肝風,風痰上擾。
【方解】
痰:頭痛 風:眩暈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主治】風痰上擾證。天麻:平肝熄風。—君。
陳 茯苓:健脾祛濕,以治生痰之源。
湯 橘紅:理氣化痰。
甘草:和中調藥。益氣和胃,調和諸藥。
天麻— 平肝熄風 止痛。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
白朮/茯苓— 健脾祛濕化痰。【病機】肝虛生痞,肝風內動,風痰上擾。
陳皮— 理氣 燥濕化痰,健脾和胃。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風。
白朮、生薑、大棗:調和脾胃。
生薑/大棗— 調理脾胃。
【運用】
1、【辨證要點】以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常用於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病、神經性眩暈、癲癇、面神經癱瘓等。
3、【使用注意】陰虛陽亢,氣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使用。

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命名】
方中半夏、陳皮屬於六陳之一,(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及茱萸),至少保存一年以上。陳久者,溫中而無燥熱之患,行氣而無峻消之虞,中州之聖劑。
【組成】陳皮(或橘紅)9克、制半夏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薑7片,烏梅一個,水煎服。
【方歌】二陳湯用半夏陳,苓草梅姜一併存;理氣祛痰兼燥濕,濕痰為患此方珍。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氣和中燥濕痰,煎加生薑與烏梅。
二陳湯用半夏陳,苓草梅姜一併存;理氣祛痰兼燥濕,濕痰為患此方珍。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用於脾虛痰濕阻滯之咳嗽痰多而呈清稀泡沫、胸悶嘔惡、頭暈心悸,苔白膩,脈滑等症。本方多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之咳嗽痰稀之症。
【主治】濕痰咳嗽證,表現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肢體睏倦,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現代臨床常用本方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甲狀腺腫大、慢性胃炎、潰瘍病、美尼爾氏征、神經性嘔吐等,屬痰濕証者。
【症見】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病機】濕痰是由於脾弱不能制濕,濕困脾陽,運化失職,水濕凝聚而成。
飲食 中陽 聚 痰阻氣機 胸膈痞悶
不節 不運 濕 胃失和降—噁心嘔吐
損傷 運化 生 痰隨氣升 上犯於肺—咳嗽痰多
脾胃 失司 痰 肢體困重 上犯於心—心悸
阻遏清陽—頭眩
【方解】本方為治濕痰之主方。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燥濕化痰,且又能降逆和胃,為君;橘紅為臣,理氣燥濕祛痰;痰由濕生,濕自脾來,故以茯苓健脾滲濕。
煎加生薑,因其可以降逆化飲,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紅行氣消痰,和胃止嘔;複用少量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不傷正。
半夏(君):燥濕化痰,理氣和胃,降逆止嘔。【主治】濕痰證。
橘紅(臣):理氣燥濕,芳香醒脾。
茯苓(佐):健脾滲濕。利水滲濕化痰。【病機】脾虛生痰,氣機不暢。
生薑:降逆化痰。和胃化痰止嘔。治法:燥濕化痰行氣。
烏梅:收斂肺氣、生津。運用: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代表方。
甘草(佐使) :調和諸藥,健脾和中。
陳皮— 理氣 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
【運用】
1、【辨證要點】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性嘔吐等屬於濕痰者。
3、【加減變化】
治濕痰+蒼朮、厚樸燥濕化痰;
治熱痰+膽星、瓜蔞清熱化痰;
治寒痰+幹姜、細辛溫化寒痰;
治風痰+天麻、殭蠶化痰熄風;
治食痰+萊菔子、麥芽消食化痰;
治鬱痰+香附、青皮、郁金解鬱化痰;
治痰流經絡之瘰鬁、痰核+海藻、昆布、 牡蠣軟堅化痰。
4、【使用注意】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禁用。
【問答題】
二陳湯主治何證?病機有何特點?本方煎加生薑和烏梅有何意義?使用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附方】
杏蘇散:即二陳湯加紫蘇、杏仁、前胡、桔梗、枳殼、生薑、大棗。
功能宣肺止咳化痰,用於外感風寒,咳嗽痰多之證。
溫膽湯:即二陳湯加枳實、竹茹。用於痰熱內擾,虛煩不得眠者。
導痰湯:即二陳湯加枳實、膽星。用於痰多喘急、時發暈厥、頭痛眩暈,或咯痰粘稠、坐臥不安者。
半夏白朮天麻湯:即二陳湯加白朮、天麻。用於痰濕中阻,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胸脘痞悶,苔白滑膩,脈滑之證。

茯苓丸
【組成】茯苓6g枳殼3g半夏9g風化朴硝3g
【功用】燥濕行氣,軟堅化痰。
【主治】痰停中脘證。兩臂疼痛,手不得上舉,或左右時複轉移,或兩手疲軟,或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沉細或弦滑等。

溫膽湯[1]
【組成】半夏竹茹枳實各6g橘皮9g炙甘草3g白茯苓4.5g
【功用】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證。膽怯易驚,虛煩不寧,失眠多夢,嘔吐呃逆,癲癇等證。

天麻鉤籐飲《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天麻(90g)鉤籐(12g)生決明(18g)山梔黃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籐朱茯神(各9g)
【用法】水煎,分2—3次服。
【方歌】天麻鉤籐石決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梔子黃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寧。
【功用】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
【方解】本方證由肝腎不足,肝陽偏亢,生風化熱所致。肝陽偏亢,風陽上擾,故頭痛、眩暈;肝陽有餘,化熱擾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證屬本虛標實,而以標實為主,治以平肝熄風為主,佐以清熱安神、補益肝腎之法。方中天麻、鉤籐平肝熄風,為君藥。石決明鹹寒質重,功能平肝潛陽,並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並能活血利水,共為臣藥。杜仲、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陽;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於平降肝陽;夜交籐、朱茯神寧心安神,均為佐藥。諸藥合用,共成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劑。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肝陽偏亢,肝風上擾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眩暈頭痛劇者,可酌加羚羊角、龍骨、牡蠣等,以增強平肝潛陽熄風之力;若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煩易怒,加龍膽草、夏枯草,以加強清肝瀉火之功;脈弦而細者,宜加生地、枸杞子、何首烏以滋補肝腎。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高血壓病、急性腦血管病、內耳性眩暈等屬於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者。

四物消風飲《醫宗金鑒》
【組成】生地,當歸,荊芥,防風,赤芍,川芎,白蘚皮,蟬蛻,薄荷,獨活,柴胡
【適應症】急性皮膚過敏反應,伴隨紫斑。中醫稱為赤白遊風,証見突然發作,遊走不定,皮膚光亮浮腫,形若浮雲片狀,觸按有硬實感。自感局部灼熱,微癢麻木不痛。好發於口唇、眼瞼、耳垂或胸腹、肩背部,一般無全身症狀,少數患者或伴有腹痛、腹瀉、嘔吐等。
--------------------------------------------------------------------------------
[1]溫膽湯:與蒿芩清膽湯的組成比較,後者含有前者的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