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表裏雙解

2014110315:18
表裏雙解

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組成:柴胡12g 黃芩9g 芍藥9g 半夏9g 生薑15g 枳實9g 大棗4枚 大黃6g
【組方】柴胡半斤(15g)黃芩三兩(9g)芍葯三兩(9g)半夏半升(9g),洗生薑五兩(15g),切枳實四枚(9g),炙大棗十二枚(4枚),擘大黃二兩(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溫服)。
方歌: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煎加薑棗表兼裏,妙法內攻並外攘。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芩夏芍棗生薑;少陽陽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無雙。
簡捷記憶: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芍棗薑。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1],鬱鬱微煩[2],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下利[3],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鬱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4],亦是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兩方加減而成,是和解為主與瀉下並用的方劑。
柴胡、黃芩(重用)-和解清熱,以和解少陽之邪;—君
大黃(輕用)、枳實(輕用):-內瀉陽明熱結,行氣消痞;—臣
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以理氣和血,除心下急痛;—佐
半夏-和胃降逆;
生薑(重用)、半夏-治嘔逆不止,和胃降逆止嘔;
大棗、生薑-和營衛而行津液,並調和諸藥助脾胃。—佐使
1、本方現在用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症等效果很好。
2、枳實與厚樸:枳實下氣之力強于厚樸,而厚樸化濕之力強於枳實。
3、芍藥為治腹瀉的常用藥,配伍大黃以治腹中實痛,配伍甘草以治腹中虛痛。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兼黃疸者,可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脅痛劇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膽結石者,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雞內金以化石。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少陽陽明合病者。
1.辨證要點: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或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脈弦數有力。
2.現代運用:常用於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屬少陽陽明合病者。
重點
組成、功效、主治。
----------------------------------------------------------------------
[1]嘔不止:陽明內結之後,腹不通,胃失和降而致嘔不止。
[2]鬱鬱微煩:病邪由少陽入裏,煩證減輕。
[3]此處之下利為熱結旁流。
[4]去參、草者,以裏不虛。少加大黃,以瀉裏熱。倍生薑者,因嘔不止也。

防風通聖散
組成: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麻黃 連翹 芒硝各6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12g 滑石20g 甘草10g 荊芥 白術 梔子各3g
方歌: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
功用: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主治:風熱壅盛,表裏俱實證。憎寒壯熱無汗,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幹,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舌苔黃膩,脈數有力。並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癮疹等證。
方解:本方所治之證為由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裏皆實所致。方中麻黃、荊芥、防風、薄荷疏風解表;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滑石、梔子清熱利濕;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熱瀉火解毒;當歸、白芍、川芎養血和血;白術、甘草益氣和中;且甘草能調和諸藥。“有病無病,防風通聖。”

葛根黃芩黃連湯(芩連葛根湯)
組成:葛根15g 甘草6g 黃芩9g 黃連9g
【組成】葛根半斤(15g)甘草二兩炙(6g)黃芩三兩(9g)黃連三兩(9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清裏。
主治:協熱下利[1]。身熱下利[2],胸脘煩熱,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3]甘辛而平,可以解表退熱,生髮脾胃清陽之氣而止下利,為君藥。臣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4]止利。使以甘草和中而調和諸藥。
本方證是因傷寒表證未解,邪陷陽明所致。此時表證未解,裡熱已熾,故見身熱口渴、胸悶煩熱、口乾作渴;裡熱上蒸於肺則作喘,外蒸於肌表則汗出;熱邪內迫,大腸傳導失司,故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脈數,皆為裡熱偏盛之象。表未解而裡熱熾,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內清腸胃之熱。方中重用葛根為君,甘辛而涼,入脾胃經,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以苦寒之黃連、黃芩為臣,清熱燥濕,厚腸止利。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為本方佐使。四藥合用,外疏內清,表裡同治,使表解裡和,熱利自愈。
原方先煮葛根,後納諸藥,可使「解肌之力優而清中之氣銳」(《傷寒來蘇集》)。
本方功能解表清裡,然從藥物配伍作用來看,顯然以清裡熱為主,正如尤怡所云:「其邪陷於裡者十之七,而留於表者十之三。」由於葛根能清熱升陽止利,汪昂稱之「為治瀉主藥」,故本方對熱瀉、熱痢,不論有無表證,皆可用之。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簡稱葛根芩連湯,是治療熱瀉、熱痢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下利,苔黃脈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熱痢裡急後重者,加木香、檳榔以行氣而除後重;兼嘔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夾食滯者,加山楂以消食。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傷寒、胃腸型感冒等屬表證未解,裡熱甚者。
4.使用注意若虛寒下利者忌用。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傷寒論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2.方論選錄尤怡《傷寒貫珠集》卷2:「邪陷於裡者十之七,而留於表者十之三,其病為表裡並受之病,故其治亦宜表裡兩解之法。……葛根解肌於表,芩、連清熱於裡,甘草則合表裡而並和之耳。蓋風邪初中,病為在表,一入於裡,則變為熱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涼;治裡者,必以芩、連之苦寒也。」
【臨床報道】
常氏用葛根芩連湯口服並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型。療效標準:參照1992年第四屆全國消化系統學術會上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標準。本組56例,用藥2個療程,痊癒28例,顯效20例,好轉8例,療效較好。【常建國,等.中藥口服及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6例體會。甘肅中醫2000;13(3):36】
----------------------------------------------------------------------
[1]協熱下利:外感表證初起,邪在太陽,理應解表。但表證未解,誤用攻下,虛其裏氣,以致表熱內陷陽明而下利不止,故稱“協熱下利”。
[2]身熱下利:呈噴射狀,肛門有熱感,臭穢。但而無裏急後重。痢疾與腹瀉的區別在與是否有裏急後重的症狀,前者有而後者無。裏急後重-裏急,腹中拘急;後重,肛門下墜。
[3]此處為用葛根升散之性。
[4]厚腸:厚腸者,苦能堅陰之故也。

疏鑿飲子
【來源】《濟生》卷五。
【組成】羌活,檳榔,大腹皮,茯苓皮,椒目,木通,澤瀉,商陸,赤小豆各5克
澤瀉12g 赤小豆15g(炒)、商陸6g 羌活9g(去節)、大腹皮12g 椒目6g 木通6g 秦艽9g(去蘆)、檳榔9g 茯苓皮15g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瀉下逐水,疏風發表。
【主治】水腫。證見遍身浮腫,喘息,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脈滑。
水氣,通身洪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方解】本方證屬水濕壅盛,泛溢表裡所致的陽水實證。因為水濕內停外溢,故全身水腫;濕濁壅結,三焦氣機閉阻,故二便不利;水邪侵肺,導致肺氣不利,故呼吸喘促;水壅氣結,津液不布,故口渴。本方中商陸瀉下逐水,通利二便;澤瀉、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利水瀉濕,消退水腫;檳榔、大腹皮行氣導滯,使氣暢水行;羌活、秦艽、生薑疏風發表,開洩腠理,使表之水濕從肌膚而洩。諸藥合用,攻裡疏表,內消外散,有如疏江鑿河,分消泛溢之水勢,故取「疏鑿」之名。
【點評】本方是以遍身浮腫,二便不利,脈滑為辨證要點。臨床應用時應水煎二次作兩次服用,每天服用兩劑。本方藥力表裡分消,可用於治療腎性水腫一類的疾病。

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青蒿腦錢半至二錢(4.5-6g)淡竹茹三錢(9g)仙半夏錢半(4.5g)赤茯苓三錢(9g)青子芩錢半至三錢(4.5g-9g)生枳殼錢半(4.5g)陳廣皮錢半(4.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錢(9g)
【用法】原方未著用法(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濕熱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方解】本方為治少陽膽熱偏重,兼有濕熱痰濁內阻之證。濕遏熱郁,阻於少陽膽與三焦;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以致少陽樞機不利。膽經鬱熱偏重,故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胸脅脹痛;膽熱犯胃,液郁為痰,胃氣上逆,故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乾嘔呃逆;濕阻三焦,水道不暢,以致小便短少,其色黃赤。治宜清膽利濕,和胃化痰。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陽邪熱;黃芩苦寒,善清膽熱,並能燥濕,兩藥相合,既可內清少陽濕熱,又能透邪外出,共為君藥。竹茹善清膽胃之熱,化痰止嘔;枳殼下氣寬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陳皮理氣化痰,寬胸暢膈,四藥相伍,使熱清濕化痰除,共為臣藥。赤茯苓、碧玉散清熱利濕,導邪從小便而去,為佐使藥。綜合全方,可使膽熱清,痰濕化,氣機暢,胃氣和,諸症均解。
本方與小柴胡湯均能和解少陽,用於邪在少陽、往來寒熱、胸脅不適者。但小柴胡湯以柴胡、黃芩配人參、大棗、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氣扶正之功,宜於邪踞少陽,膽胃不和者;蒿芩清膽湯以青蒿、黃芩配赤茯苓、碧玉散,於和解之中兼有清熱利濕、理氣化痰之效,宜於少陽膽熱偏重,兼有濕熱痰濁者。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少陽濕熱證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脅脹疼,吐酸苦水,舌紅苔膩,脈弦滑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嘔多,加黃連、蘇葉清熱止嘔;濕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以化濕濁;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澤瀉、通草以利小便。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腸傷寒、急性膽囊炎、急性黃疽型肝炎、膽汁返流性胃炎、腎盂腎炎、瘧疾、盆腔炎、鉤端螺旋體病屬少陽濕熱痰濁內阻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重訂通俗傷寒論》:「暑濕瘧……當辨其暑重於濕者為暑瘧,……暑瘧,先與蒿芩清膽湯清其暑。」
2.方論選錄何秀山《重訂通俗傷寒論》:「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於膽中以化水谷,一發於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濕遏熱郁,則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故以蒿、芩、竹茹為君,以清洩膽火;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郁為痰,故臣以枳殼、二陳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氣機通暢,斯膽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洩;使以赤苓,俾濕熱下出,均從膀胱而去。此為和解膽經之良方,凡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投無不效。」「青蒿腦清芬透絡,從少陽膽經領邪外出。雖較疏達腠理之柴胡力緩,而辟穢宣絡之功比柴胡尤勝。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臨床報道】
用蒿芩清膽湯治療腸傷寒有較好的療效。腸傷寒是感染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多因夏秋季節脾胃功能減弱,濕與熱互結腸胃,醞釀熏蒸而致病。王氏以加味蒿芩清膽湯治療腸傷寒50例。處方組成:青蒿、柴胡、知母、茯苓、黃芩各15g,石膏、滑石各30g,大青葉20g,甘草6g,法半夏12g,陳皮、枳實、竹茹各10g。上藥每日1劑,每劑3煎,分早、中、晚飯前空腹服。3劑為1療程,連服3劑無效者停藥。結果:速效(藥後24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並不再回升,主要症狀消失者)14例,顯效(24小時內熱減,48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並不再回升,主要症狀消失者)24例,有效(藥後48小時內熱減,72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並不再回
升,主要症狀消失者)11例,無效(72小時後,體溫症狀不減者)1例。【王如政.加味蒿芩清膽湯治療腸傷寒50例。新中醫1996;28(12):42】
(一切療法,藥方須醫師指示為準)


  •   L.sf 於 2014-11-07 09:02 2F
  • 國中生:以為下地獄才要,沒想到從小吃廚餘

    食安問題一波波,台灣現在已從美食王國淪為美食亡國,網路上近來流傳一篇國中生的生活札記,寫道「我覺得能代表今年的字是『食』,因為最近的餿水油使製出來的食品不衛生,長期食用身體會不健康,商人為了貪小便宜而不管消費者的安全,真是一個沒良心的人,我以為下地獄才要吃廚餘,沒想到我從小就開始吃。」

     老師還用紅筆標出「我以為下地獄才要吃廚餘,沒想到我從小就開始吃。」並寫下評語,這句話有股淡淡的哀傷。

    (圖╱翻攝自臉書)
  • 版主於 2014-11-07 10:48 回覆
    口造因身體受果
    人造因子孫受果
    貪造因貧富受果
  •    (悄悄話) 1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