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調和寒熱

2014111222:16
調和寒熱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論》《金匱要略》
【組成】制半夏12克、黃芩9克、乾薑9克、黃連3克、黨參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
【組成】半夏半升(12g),洗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各9g)黃連一兩(3g)大棗十二枚(4枚),擘甘草三兩(9g),炙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半夏瀉心草棗薑,人參芩連共為湯。
半夏瀉心配連芩,幹薑人參草棗行;辛開苦降除痞滿,寒熱錯雜痞證蠲。
半夏瀉心參芩連,乾薑草棗一併添;寒熱互結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寒熱平調,散結除痞。和胃降逆,開結散痞:用於脾胃不和,腸胃功能失調,寒熱互結所致的心下痞滿、但滿不痛、嘔惡、不思飲食、腸鳴腹瀉,舌苔膩而微黃者。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雞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
【症見】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適應症】心胃火盛,迫血妄行,表現吐血、便秘等;或者濕熱內蘊而成黃疸,伴有胸痞煩熱,積熱上衝而致目赤腫,口舌生瘡等;或外科瘡瘍,有心胸煩熱,大便乾結等。現代多用於治療急性腸胃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細菌性痢疾、眼結膜炎、口腔潰瘍、頭痛、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
【方解】本方證病人中氣受傷,脾胃、大小腸功能失調,因為寒熱互結其中,清濁升降失常。其症狀為心下痞滿、乾嘔、腸鳴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湯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薑,而加川連、乾薑。本方中法夏、乾薑辛溫除寒,和胃止嘔;川連、黃芩苦寒洩降除熱,清腸燥濕;人參、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養胃。
此方所治之痞,原是小柴胡湯證誤下,損傷中陽,外邪乘虛內入,以致寒熱互結,而成心下痞[2]。本方為辛開苦降法的代表方[3]。
半夏-味辛性溫,散結除痞,又善降逆止嘔;和胃降逆—君。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
乾姜-辛熱以溫中散寒;止嘔心下痞滿而不痛,嘔吐,(腸鳴)下利,苔膩而微黃。
黃芩、黃連-苦寒以洩熱開痞;—臣—清熱燥濕。病機:脾胃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
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佐,與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複脾氣升降之常;
以補脾虛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使
人參/大棗/甘草→健脾益氣& (調和諸藥) 。治法:健脾和胃,平調寒熱。
甘草-補脾和中而調和諸藥。
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加黃連、幹姜而成,變和解少陽之劑,而為調和寒熱之方。
【功效】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配伍特點】
1辛開苦降
2寒熱並用(→和其陰陽)
3補瀉兼施(→調其虛實) 。
【難點解疑】
本方證已有痞滿,又用了參、棗、草滋補,能否會加重痞滿?
在《傷寒論》中,本方的產生是由於誤下損傷中陽,邪氣內陷,寒熱錯雜所致。誤下後必然損傷脾胃,脾胃失運,可以加重痞滿,故用參、棗、草健脾以消痞,這符合《內經》中「塞因塞用」的原則。
配伍特點
寒熱並用
辛開苦降
補瀉兼施
辛開苦降—指用辛味藥如半夏、幹薑開結散寒,配合苦味藥如黃芩、黃連以降洩除熱,用於治療寒熱互結之痞證的方法。代表方為半夏瀉心湯。臨床多用於治療胃部疾患。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而致腸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體現調和寒熱,辛開苦降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心下痞滿,嘔吐瀉利,苔膩微黃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濕熱蘊積中焦,嘔甚而痞,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乾薑,加枳實、生薑以下氣消痞止嘔。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
4.使用注意本方主治虛實互見之證,若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1、辨證要點:心下痞滿,嘔吐下利,苔膩微黃。
2、加減變化:濕熱蘊積中焦,嘔甚而痞,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幹薑,加枳實、生薑以下氣消痞止嘔。
3、使用注意:氣滯較重或食積所致者,不宜使用。
【附方】
1、生薑[4]瀉心湯:生薑12g,甘草9g,人參9g,幹薑3g,黃芩9g,半夏9g,黃連3g,大棗4枚。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氣。主治:水熱互結痞證。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等。
2、甘草[5]瀉心湯:甘草12g,黃芩、人參、幹薑各9g,黃連3g,大棗4枚,半夏9g。功用:和胃補中,降逆消痞。主治:胃氣虛弱痞證。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6],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
3、黃連湯[7]:黃連、炙甘草、幹姜、桂枝各9g,人參6g,半夏9g,大棗4枚。功用:寒熱並用,和胃降逆。主治:上熱下寒證。胃中有熱,腸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文獻摘要:《醫方考》:「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氣;芩、連之苦,所以瀉痞熱;已下之後,脾氣必虛,人參、甘草、大棗所以補之虛。」
【重點】
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機及配伍意義
----------------------------------------------------------------------
[1]但滿而不痛:此為無形之寒熱互結,若為滿且痛,則是痰氣互結或是水氣互結的有形之邪。與小陷胸湯比較。
[2]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謂。心下既是胃脘,屬脾胃之病變。脾胃居於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今中氣虛弱,寒熱互結,遂成痞證。中氣既傷,升降失常,故上見嘔吐,下見腸鳴不利。
[3]注意:痞為寒熱互結者方可用辛開苦降之法。
[4]方中重用生薑,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以配合辛開苦降,補益脾胃之品。
[5]寒熱錯雜,胃氣壅遏之痞證,須重用乾草以和之。
[6]胃氣虛弱,不能腐熟水穀。
[7]本方證上熱下寒,上熱則欲嘔,下寒則腹痛,故用黃連清上熱,幹姜、桂枝溫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
(一切療法,藥方須醫師指示為準)


  •    (悄悄話) 3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
  •    (悄悄話) 2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
  •    (悄悄話) 1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