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清熱祛濕劑

2014102515:01

清熱祛濕劑

適應症:外感濕熱或濕熱內鬱所致暑濕、濕溫、黃疸、霍亂、熱淋、痢疾、洩瀉。
藥物【組成】
1、清熱利濕藥:如茵陳蒿,薏苡仁,滑石,梔子等。
2、行氣藥:如陳皮、厚樸等。
3、補養氣血藥:如當歸、人參、白朮、甘草。

五苓散
【組成】茯苓9克、豬苓9克、白朮9克、澤瀉15克、桂枝6克。
【功用】化氣利水:用於外有表寒,內停水濕,證見頭痛發熱、煩渴飲水或水入則吐、小便不利,或吐瀉頻作,舌苔白膩,脈浮者。可用本方加減或與其他方劑配伍,治療各種原因之水腫、水瀉、黃疸等。

五皮飲
【組成】陳皮9克、茯苓皮24克、生薑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功用】行氣化濕,利水消腫:用於全身水腫,胸腹脹滿,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本方也常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但以急性腎炎水腫、妊娠水腫、經期水腫以及腹水等較為多用。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車前子12克、木通6克、瞿麥15克、扁蓄15克、滑石12克、甘草[1]3克、梔子6克、熟大黃6克,煎時入燈芯3克。
【組成】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
【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10g,燈心煎湯送服;湯劑,加燈心,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酌定)。
方歌:八正木通與車前,萹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
【功用】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用於濕熱下注膀胱而見少腹急滿、小便渾赤、尿痛、尿流不暢者。本方常用於急性腎炎及急性泌尿系感染而屬濕熱證者。
【主治】濕熱淋證。尿頻尿急,淋漓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幹,舌苔黃膩,脈滑數。
【方解】為濕熱下注膀胱所致。
木通、滑石、車前子、瞿麥、萹蓄-清熱利濕;
梔子-清瀉三焦濕熱;
大黃-瀉火、降火,利小便;
甘草-調和諸藥,而止莖中作痛;
燈心草-導熱下行。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主治濕熱淋證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尿頻尿急,溺時澀痛,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本方苦寒清利,凡淋證屬濕熱下注者均可用之。若屬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薊、白茅根以涼血止血;石淋,可加金錢草、海金沙、石韋等以化石通淋;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濁。
3.現代運用常用於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結石、腎盂腎炎、術後或產後尿瀦留等屬濕熱下注者。
【比較題】
八正散和小薊飲子都可以治療小便淋痛,二者有何不同?

茵陳蒿湯《傷寒論》
【命名】 以茵陳為主藥,用於濕熱黃疽,故名。
【組成】茵陳蒿30克、梔子15克、大黃10克。
【組成】茵陳六兩(18g)梔子十四枚(12g)大黃二兩(6g),去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茵陳蒿湯大黃梔,瘀熱陽黃此方施;便難尿赤腹脹滿,清熱利濕總相宜。
【功用】清濕熱,退黃疸:用於濕熱鬱蒸引起的黃疸,證見面目週身發黃如橘色(陽黃)、尿赤、大便秘、口渴、腹脹、苔黃膩,脈沉實或滑數者。單用本方或以本方加減,可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但必須是濕熱陽黃之證。
【主治】 濕熱黃疸。濕熱黃疸(陽黃)。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腹微滿,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數等。
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頭汗出或無汗,口渴欲飲,腹滿,噁心嘔吐,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
熱—外感時疫之邪,入裏化熱(裏熱) 濕熱內蘊(脾胃)
熏灼肝膽,膽汁
濕—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 外洩,侵入肌膚
【適應症】濕熱黃疸,表現一身面目俱黃,腹微滿,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沉數。現代用於急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瘧疾、傷寒症、白血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引起的陽黃症。
【方解】
濕熱交蒸,熱不得外越,濕不得下洩,濕熱合邪,鬱蒸肌膚,故一身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方中茵陳清熱利濕退黃,為黃疸之主藥;清熱降火,通利三焦,引濕熱自小便出。大黃瀉熱逐瘀,通利二便,導瘀熱由二便而下,前後分消。
黃疸的發生與消退與小便有密切的關係。小便不利,則濕熱無從分消,故郁蒸發黃;小便通利,則濕熱得以下洩,而黃疸自退。
茵陳:清利脾胃濕熱而退黃。—君
梔子:清熱燥濕,通利三焦。—臣
大黃:瀉熱逐淤,通利大便。—佐
註:大黃之作用
三承氣湯一瀉熱通便,因邪熱與燥屎相搏結。
溫脾湯一制性取用,僅取瀉下之功,而非瀉熱之功。
茵陳蒿湯一使濕熱從大便而去。
黃疸有腹滿便秘,無腹滿便秘均可用,意在清熱燥濕去黃。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濕熱黃疽之常用方,其證屬濕熱並重。臨床應用以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舌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濕重於熱者,可加茯苓、澤瀉、豬苓以利水滲濕;熱重於濕者,可加黃柏、龍膽草以清熱祛濕;脅痛明顯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氣。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性黃疽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鉤端螺旋體病等所引起的黃疸,證屬濕熱內蘊者。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濕熱黃疸之常用方,其證以濕熱並重。臨床應用以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舌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鉤端螺旋體病等所引起的黃疸,證屬濕熱內蘊者。
【附方】
梔子柏皮湯:梔子、甘草、黃柏。【功用】清熱利濕。【主治】傷寒身熱發黃。
茵陳四逆湯:幹薑、炙甘草、附子、茵陳。【功用】溫裏助陽,利濕退黃。【主治】陰黃。黃色晦暗,皮膚冷,背惡寒,手足不溫,身體沉重,神倦食少,脈緊細或沉細無力。
【重點】1、組成、功效、主治
2、大黃的配伍意義
----------------------------------------------------------------------
[1]炙甘草:若病人體質尚可,可用生甘草直達莖中,治療尿澀痛。

三仁湯[1]《溫病條辨》
【組成】杏仁12g滑石18g通草6g白蔻仁6g竹葉6g厚樸6g薏苡仁18g半夏10g
【組成】杏仁五錢(15g)飛滑石六錢(18g)白通草二錢(6g)白蔻仁二錢(6g)竹葉二錢(6g)厚樸二錢(6g)生薏苡仁六錢(18g)半夏五錢(15g)
【用法】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
【功用】宣化暢中,清熱利濕:用於濕熱互結,濕重熱輕之頭痛身重、胸悶欲嘔、午後身熱,苔白不渴,脈濡者。也可用於傷寒病初期、夏日重症感冒或腎盂腎炎急性發作而具有前述證候者。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2],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適應症】溫濕初起,邪在氣分,濕重熱輕常用方。表現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口淡不渴,舌白膩,脈弦細而澀。現代用於急性肝炎、急性腸胃炎、流行性感冒、腎盂腎炎、腸傷寒等。
【方解】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於熱濕重熱輕的主要方劑。
杏仁-開上,宣利上焦肺氣;
白蔻仁-暢中,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
薏苡仁-滲下,甘淡性寒,利濕清熱而健脾,疏導下焦,使濕熱從小便而去;
滑石-清熱利竅,使邪有去路;
通草、竹葉-甘寒淡滲,以助清利濕熱;
半夏、厚樸-辛苦性溫,行氣化濕,散結除痞。
本方為濕熱分消法的代表方。
中醫治療濕溫病的三點禁忌:1、忌汗;2、忌下;3、忌滋陰。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主治屬濕溫初起,濕重於熱之證。臨床應用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午後身熱,苔白不渴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濕溫初起,衛分症狀較明顯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濕;若寒熱往來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濕。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腸傷寒、胃腸炎、腎盂腎炎、布氏桿菌病、腎小球腎炎以及關節炎等屬濕重於熱者。
4.使用注意舌苔黃膩,熱重於濕者則不宜使用。
【問答題】
三仁湯主治何證?病機有何特點?方中三仁配伍有何意義?中醫治療濕溫病的三點禁忌是什麼?為什麼?
----------------------------------------------------------------------
[1]為“濕熱分消”法的代表方。
[2]午後身熱:濕為陰邪,午後陰氣盛,故可有午後身熱。

甘露消毒丹《醫效秘傳》
【異名】普濟解毒丹(《溫熱經緯》卷五)、甘露消毒丸(《中藥製劑手冊》)。
【組成】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 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五兩 木通五兩 藿香四兩 射干四兩 連翹四兩 薄荷四兩 白豆蔻四兩。
【組成】飛滑石十五兩(450g)淡黃芩十兩(300g)綿茵陳十一兩(330g)石菖蒲六兩(180g)川貝母木通各五兩(各150g)藿香連翹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兩(各120g)
【用法】生曬研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或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9g;丸劑,每服9~12g;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湯頭歌訣】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濕溫時疫是主方。
【功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濕溫時疫。
【方解】
君:茵陳—清熱利濕退黃,以除肝膽脾胃之濕熱。
滑石—清熱利濕,使濕熱、疫毒從小便而去。
黃芩—苦寒燥濕,清熱解毒。
臣:木通—滲利濕熱,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連翹—清熱解毒
薄荷—利咽止痛 解咽喉之濕熱疫毒並消腫
射干—清利咽喉
貝母 —清熱散結,利咽 。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治療濕溫時疫,濕熱並重之證,為夏令暑濕季節常用方,故王士雄譽之為「治濕溫時疫之主方」。臨床應用以身熱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黃,舌苔白膩或微黃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黃疸明顯者,宜加梔子、大黃清洩濕熱;咽頤腫甚,可加山豆根、板藍根等以解毒消腫利咽。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腸傷寒、急性胃腸炎、黃疽型傳染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膽囊炎等證屬濕熱並重者。
4.使用注意若濕熱入營、譫語舌絳者,則非本方所宜。

連樸散
【組成】
【功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濕熱霍亂。

當歸拈痛湯
【組成】
【功用】利濕清熱,疏風止痛。
【主治】濕熱相搏,外受風邪證。

二妙散《丹溪心法》
【組成】黃柏蒼術各15g
【組成】黃柏炒蒼朮米泔水浸,炒(各15g)
【用法】上二味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現代用法:為散劑,各等分,每次服3-5g,或為丸劑,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證。筋骨疼痛,或兩足痿軟,或足膝紅腫疼痛,或濕熱帶下,下部濕瘡等,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者。
【方解】濕熱並重者,黃柏、蒼術各半;熱重者黃柏、蒼術2:1;濕重者,蒼術、黃柏2:1。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痿、痺、腳氣、帶下、濕瘡等病證的基礎方,其清熱燥濕之力較強,宜於濕熱俱重之證。臨床應用以足膝腫痛,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運用本方宜根據病證之不同適當加味。濕熱痿證,可加豨薟草、木瓜、萆薢等祛濕熱,強筋骨;濕熱腳氣,宜加薏苡仁、木瓜、檳榔等滲濕降濁;下部濕瘡、濕疹,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清濕熱,解瘡毒。
3.現代運用本方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陰囊濕疹、陰道炎等屬濕熱下注者。
【附方】
三妙丸:加川牛膝6g,
【功用】清熱燥濕。【主治】濕熱下注,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者。
四妙丸:再加薏苡仁12g,
【功用】清熱利濕,舒筋壯骨。【主治】濕熱痿證。

三妙紅籐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組成】黃柏,蒼朮,薏苡仁,大血籐,敗醬草,大薊,小薊,仙鶴草,益母草,夏枯草,香附
【主治】經血淋漓,量多,色赤白相兼,質粘稠。伴帶下量多,色黃,臭穢,少腹刺痛或脹痛,胸悶,神疲乏力,納呆,口苦口渴。
(一切療法,藥方須醫師指示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