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之劑
表裡之劑,即表裡雙解劑。凡以解表藥配合瀉下、清裡、溫裡的藥物為主組成,用治表裡同病的方劑。在臨床對於表證未除,而裡證又急者,若僅用解表,則裡邪難除;若僅治其裡,則表邪不解,裡證難愈,或變生他證。因此,就有必要使用表裡雙解劑,兼顧表裡,使內外同消。表兼裡證有表實裡虛、表虛裡實、表寒裡熱、表熱裡寒,以及表裡俱熱、表裡俱寒、表裡俱虛、表裡俱實,千變萬化,當仔細辨證,認真選方用藥。
1.大柴胡湯(張仲景)發表攻裡。《金匱要略》
【歌訣】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
煎加姜棗表兼裡妙法內攻並外攘
柴胡芒硝義亦爾仍有桂枝大黃湯
【組成】柴胡半斤(15克)黃芩芍葯各三兩(9克)枳實四枚(9克)大黃二兩(6克)生薑五兩(l5克) 大棗十二枚(5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鬱微煩,心下滿痛或心下痞X塊,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有力。
【方析】少陽、陽明合證為本方主證。陽明熱結,腑氣不通,胃熱上逆,故心下痞塊,嘔不止,為次要症狀,.方中柴胡、黃芩為和解少陽要藥,為君藥。大黃、識實瀉陽明熱結,除心下痞鞘X,為臣藥。芍葯緩急止痛;生薑、半夏降逆止嘔;大棗和生薑調和營衛,為佐藥。諸藥配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表裡雙解。
【附方】(1)柴胡加芒硝湯(《傷寒論》由小柴胡湯的三分之一加芒硝三錢(9克)組成。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小柴胡湯證,而有腹中堅,大便燥結之症。或治大柴胡湯證誤用瀉下,腸津已傷,而裡實未解者,
(2)桂枝加大黃湯(《傷寒論》 桂枝湯加重芍葯三錢(9克)大黃二錢(6克)組成。水煎服。
功用:外解太陽,內瀉熱結。
主治:太陽病誤下後,邪陷太陰,表證未罷,腹滿疼痛,大便燥結者。
2.防風通聖散(劉河間)表裡實熱。《宣明論方》
【歌訣】
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草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
表裡交攻陽熱盛外科瘍毒總能消
【組成】防風 荊芥 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 黑山梔 大黃 芒硝、白朮各五錢(各15克) 石膏黃芩 桔梗各一兩(各30克) 甘草二兩(6克)
【用法】為粗末,每次9克,加生薑3片,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次6克,日服2次。或作湯劑,按原方用量比例,水煎服。
【功用】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症見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乾,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並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丹斑癮疹等。
【方析】外有風寒化熱,內有裡熱結實,為本方主證。方中防風、荊芥、麻黃發汗解表,使邪從汗解;石膏清瀉肺胃;大黃瀉熱通便,共為君藥。薄荷、連翹助君藥疏風解表;黃芩、梔子助石膏清上焦熱;芒硝助大黃破結通便;共為臣藥。川芎、當歸、白芍活血和營;白朮健脾燥濕;桔梗載藥上行,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汗不傷表,攻不傷裡,內外分消,表裡並治。
3.五積散發表溫裡。《太平息民和劑局才》
【歌訣】
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歸芍芎
枳桔桂姜甘茯樸陳皮半夏加薑蔥
除桂枳陳余略炒熟料尤增溫散功
溫中解表祛寒濕散痞調經用各充
【組成】白芷 川芎 炙甘草茯苓當歸肉桂芍葯半夏各三兩各(90克) 陳皮枳殼麻黃各六兩(各l80克) 蒼朮二十四兩(720克)乾薑四兩(l20克)桔梗十二兩(360克) 厚樸四兩(120克)
【用法】研成粗末,每服三錢(9克),加生薑3片,蔥白三莖同煎熱服。或按用量比例水煎服。
【功用】解表溫裡,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症見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婦女氣血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
【方析】本方為治寒、濕、氣、血、痰五積而設,故而得名。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為本方主證。痰濕內停,氣血不和,故胸滿惡食,嘔吐腹痛,或月經不調,均為兼證。方中麻黃、白芷、蒼朮發汗祛濕解表;乾薑、肉桂溫裡祛寒,共為君藥。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燥濕健脾,理氣化痰;當歸、芍葯、川芎養血和血,調經止痛;桔梗與枳殼同用,升降氣機,消除痞滿,共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藥。
【附方】熟料五積散:若將前方中去肉桂、枳殼、陳皮,余藥炒成黃色,研為粗末,叫做「熟料五積散」,更具溫散之性。
4.三黃石膏湯 (陶節庵)發表清裡。《傷寒六書》
【歌訣】
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豆豉全
姜棗細茶煎熱服表裡三焦熱盛宣
【組成】石膏一兩(30克) 黃連黃柏黃芩各二兩(各6克) 香豉一升(9克) 梔子十枚(9克) 麻黃三兩(9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細茶葉一撮,水煎服。
【功用】發汗解表,清熱解毒。
【主治】傷寒裡熱已熾,表證未解。症見壯熱無汗,身體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煩躁不眠,神昏譫語,脈滑數或發斑。
【方析】表證未解,三焦熱盛,為本方主證。方中麻黃發汗解表,石膏、黃芩清熱除煩,為君藥。黃連、黃柏、梔子助石膏、黃芩清三焦實火;香豉助麻黃祛除表邪,為臣藥。生薑、大棗、細茶調和營衛,益氣和中,為佐藥。
5.葛根黃芩黃連湯(張仲景)太陽陽明解表清裡。《傷寒論》
【歌訣】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
解表清裡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
【組成】葛根半斤(15克) 炙甘草二兩(6克) 黃芩三兩(9克) 黃連三兩(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清熱。
【主治】表證未解,熱邪入裡。症見身熱,下利臭穢,肛門灼熱,胸脘煩熱,口乾作渴,喘而汗出,苔黃,脈數。
【方析】表證未解,裡熱已熾為本方主證。方中重用葛根既可解表清熱,又能升陽止利,為君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利,為臣藥。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
6.參蘇飲(王海藏)內傷外感。《易簡方》
【歌訣】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內傷外感此方推
參前若去芎柴入飲號芎蘇治不差
香蘇飲僅陳皮草感傷內外亦堪施
【組成】人參 蘇葉葛根前胡半夏茯苓各七錢半(各6克) 陳皮甘草桔梗枳殼木香各五錢(各4克)
【用法】加姜3片,棗3枚,水煎服。
【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飲。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苔白,脈弱。
【方析】虛人外感風寒為本方主證。內兼痰飲,故咳嗽痰白,胸膈滿悶。方中蘇葉、葛根外散風寒,解肌透邪,為君藥。半夏、陳皮、茯苓、前胡、桔梗、枳殼化痰理氣,升降氣機;木香醒脾暢中;人參益氣扶正祛邪,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附方】(1)芎蘇飲(《澹寮集驗秘方》 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用姜棗同煎。水煎服。
功用:理氣解表,散風止痛。
主治:感受風寒,外有發熱頭痛惡寒,內有咳嗽吐痰等。2)香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附紫蘇葉各四兩(各l2克)炙甘草一兩(3克)陳皮二兩(6克)。加薑蔥水煎服。
功用:理氣解表。
主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曖氣,不欲飲食等。
7.茵陳丸 (王壽)汗吐下兼行。《備急千金要方》
【歌訣】
茵陳丸用大黃硝鱉甲常山巴豆邀
杏仁梔豉蜜丸服汗吐下兼三法超
時氣毒癘1及瘧痢2一丸兩服量病調
【詞解】1時氣毒癘:具有急性傳染性的致病因素。
2瘧痢:指瘧疾和痢疾兩種疾病。
【組成】茵陳芒硝鱉甲梔子各二兩(各6克)大黃五錢(1.5克) 常山杏仁各三兩(90克) 巴豆一兩(30克)豆豉五合(60克)
【用法】研成細末,用白蜜做成梧桐子大丸劑,每服一丸。藥後或吐,或下,或汗,即停服;若服後無效,可酌加用量。
【功用】攻下湧吐,洩熱蕩實,發表散邪。
【主治】時行黃疸、瘧疾、赤白下痢等,屬裡實兼表證者。
【方析】濕熱內停,實熱內結,外兼表邪,為本方主證。方中茵陳利濕清熱,是治黃疸要藥;常山引吐截瘧;芒硝、大黃攻下實熱,共為君藥。杏仁、豆豉解肌發汗,為臣藥。鱉甲滋陰,退陰血熱,合常山可截瘧;巴豆攻除臟腑冷積;梔子和豆豉可配常山吐瘧痰,共為佐藥。諸藥合用,汗吐下兼備,尤以湧吐、攻下為甚。本方藥力峻猛非實證者慎用。
8.大羌活湯(張元素)傷寒兩感。《此事難知》
【歌訣】
大羌活湯即九味己獨知連白朮暨1
散熱培陰表裡和傷寒兩感3差堪慰
【詞解】1暨:暨(ji),音既,與、及、和之意。
2傷寒兩感:既傷寒陰經與陽經同時俱病,實為表裡同病。
【組成】防己獨活羌活黃連蒼朮炙甘草 白朮防風細辛黃芩各三錢(各9克)知母川芎生地各一兩(各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發汗解表,清熱養陰。
【主治】風寒濕邪外感,兼有裡熱。症見頭痛發熱,惡寒,口乾煩滿而渴。
【方析】外感風寒濕邪為其主證。入裡化熱傷陰,故口乾煩滿而渴,為其兼證。方中羌活、獨活同用,散寒祛濕,為君藥。防風、蒼朮、防己、細辛、川芎助君藥發汗解表,為臣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知母、生地清熱滋陰;白朮健脾益氣,顧護中焦,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表裡同治,汗不傷正,燥不傷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