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之劑
和解之劑,即和解劑。是採用調和方法,用以治療少陽證、肝脾不和、寒熱錯雜等病證的方劑。和解劑原為張仲景治療少陽半表半里證時,不可發汗,不可瀉下,不可湧吐,而只可用和解一法表裡同治而得名。後世認為肝脾不和與寒熱錯雜證,用藥治療必須多方面照顧,故也歸入和解劑。中
醫有「瘧屬少陽」之說,故治瘧方也納入本劑。
和解劑雖然用藥較為平和,但終為祛邪而設,辨證認病有一定標準,切不可盲目使用本類方劑。
1.小柴胡湯(張仲景)半表半里和解。《傷寒論》
【歌訣】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組成】柴胡半斤(12克)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各9克)半夏半升(9克)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證。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 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弘少陽證者。
【方析】邪入少陽為本方主證。膽熱犯胃,失於和降,故見心煩喜嘔,不欲飲食,為次要症狀。方用柴胡疏邪透表,輕清升散,為少陽經專藥,為君藥。黃芩苦寒瀉火,善清膽經,與君藥相配,一治半表之邪,一清半里之熱,為臣藥。人參、生薑、大棗益胃氣,和營衛,扶正祛邪,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胃,為使藥。諸藥合用,清透同用,和解少陽,扶正祛邪,是一首代表方劑.
2.四逆散(張仲景)陽症熱厥。《傷寒論》
【歌訣】
四逆散裡用柴胡芍葯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邪成厥逆斂陰洩熱平劑扶
【組成】炙甘草柴胡芍葯幟實各十分(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陽證熱厥,手足厥逆,但上不過肘,下不過膝,久按則有微熱,脈弦。2)肝脾不和,腹中痛,或洩利下重。
【方析】熱厥乃由熱邪入裡,陽氣被郁,不達四肢而致。或肝氣內郁,陽氣不得發越,亦可成氣厥,症見手足厥逆。本方也常用於肝脾不和,洩利下重之證。方用柴胡升陽透邪,舒肝解郁,為君藥。枳實下氣破結,與柴胡同用以升降氣機,調和肝脾,為臣藥。枳實下氣破結,與柴胡合用,照顧肝之本性「體陰用陽」,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為使藥。四藥配合,去邪解郁.肝脾調和,清升濁降,氣血暢達。
3.黃連湯(張仲景)升降陰陽。《傷寒論》
【歌訣】
黃連湯內用乾薑半夏人參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嘔痛忘
【組成】黃連炙甘草桂枝各三兩(各3克)人參二兩(3克)半夏半升(9克)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熱平調,和胃降逆。
【主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方析】胸中有熱,胃中有寒,為本方主證。胃失和降,故見嘔吐,為次要症狀。方中黃連瀉胸中之熱,為君藥。乾薑、桂枝溫胃中之寒,與黃連同用,使寒熱調和,為臣藥。半夏和胃降逆;人參、大棗益氣和中,升降復常,為佐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使寒散熱消,升降復常,諸證自愈。
4.黃芩湯(張仲景)。 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傷寒論》
【歌訣】
黃芩湯用甘芍並二陽合利棗加烹
此方遂為治痢祖後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薑與半夏 前症兼嘔此能平
單用芍葯與甘草 散逆止痛能和營
【組成】黃芩三兩〔9克〕芍葯甘草各二兩(各 6克)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腸止痢。
【主治】洩瀉或下痢膿血,身熱不惡寒,心下痞,腹痛,口苦,舌紅苔膩,脈弦數。
【方析】濕熱痢疾為本方主證。濕熱阻滯,氣血不和,故心下痞,腹痛,為次要症狀。方中黃芩清熱燥濕,為君藥。白芍、大棗緩急止痛,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四藥合用,為治療熱痢腹痛之良方,有「治痢祖方」之稱。
【附方】(1)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傷寒論》是本方加半夏三錢(9克)生薑(3片)。水煎服。
功用:清熱止利,降逆止嘔。
主治:黃芩湯症兼見嘔吐痰水者。2)芍葯甘草湯(《傷寒論》芍葯三兩(9克)甘草二兩(6克)。
功用:緩急止痛。
主治:胃氣不和腹中痛,或誤汗後腳攣急等。
5.逍遙散散郁調經。《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勞奇調經八味丹梔著
【組成】當歸芍葯白朮柴胡各一兩(各9克) 炙甘草半兩(4.5克)
【用法】加燒生薑一塊切破, 薄荷少許,水煎服。亦有丸劑,每日2次,每次6一9克
【功用】疏肝解郁,養血健脾。
【主治】肝郁脾虛血虛。症弘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囗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
【方析】肝鬱血虛為本方主證。脾虛不運,故神疲食少,脈虛無力,為兼證。方用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當歸、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與柴胡配用,補肝體養肝血,助肝用行氣鬱,共為臣藥,白朮、茯苓、燒生薑健脾益氣;薄荷助柴胡散肝郁,透郎熱,共為佐藥。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肝郁得疏,肝血得養,肝脾同調,氣血兼顧,
【附方】加味逍遙散:本方加丹皮、梔子名「加味逍遙丸」,或「丹梔逍遙丸」,臨床多用於肝鬱血虛有熱所致的月經不調,以及經期吐衄等。
6.藿香正氣散(丸)辟一切不正之氣。《太平惠民和劑局萬》
【歌訣】
薷香正氣大腹蘇甘陳苓術樸洱俱
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風瘴並能驅
【詞解】嵐瘴:嵐瘴(lná zhàng)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各一兩(各5克)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樸苦桔梗各二兩(各10克) 藿香三兩(15克)炙甘草二兩半(12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服,如作丸劑每服6--9克。日二次。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1)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症見發熱惡寒,頭痛,胸脘痞滿悶脹,舌苔白膩。2)霍亂以及感受不正之氣。
【方析】暑季感寒為本方主證。內傷濕滯,脾胃不和,故胸脘痞悶,苔膩,為兼證。方中重用藿香辛溫解表,芳香化濕,升清降濁,為君藥。紫蘇、白芷既助君藥表散風寒,又可理氣化濕,為臣藥。白朮、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半夏曲、陳皮、厚樸、大腹皮行氣化濕,和胃止嘔,暢中除滿;桔梗宣利肺氣,載藥上行;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解表化濕,升清降濁,為夏季常用方劑。
7.六和湯調和六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六和藿樸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
術參扁豆同甘草姜棗煎之六氣平
或益香薷或蘇葉傷寒傷暑用須明
【組成】縮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炙甘草各一兩(各5克) 赤茯苓藿香葉白扁豆木瓜各二兩(各10克) 香薷厚樸各四兩(各15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功用】祛暑化濕,健脾和胃。
【主治】暑濕外襲,脾胃失和。症見霍亂吐瀉,倦怠嗜臥,胸膈痞悶,頭目昏痛,身體睏倦,惡寒發熱,口微渴,舌苔白滑者。
【方析】暑濕感寒為本方主證。濕傷脾胃,故胸膈痞悶,霍亂吐瀉,為兼證。香薷為「夏季麻黃」,辛溫發汗,芳香化濕,方中重用,可見暑季傷寒較重,為君藥。藿香、厚樸化濕和中,外散表邪,為臣藥。半夏、砂仁和胃止嘔;人參、白扁豆補氣健脾;赤茯苓、木瓜去濕滲濕;杏仁宣肺利氣;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藥性,為使藥。
按:六和湯與藿香正氣散均為化濕和中,解暑發表之劑,現在方劑學多歸入祛濕劑中。
8.清脾飲(嚴用和)陽瘧。《濟生方》
【歌訣】
清脾飲用青樸柴苓夏甘芩白朮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熱多陽瘧此方佳
【組成】青皮厚樸柴胡黃芩半夏茯苓白朮 草果甘草各等分(各6克)
【用法】加生薑3片,於發作前2小時水煎服。
【功用】健脾祛濕,化痰截瘧。
【主治】瘧疾濕痰內遏。症見熱重寒輕,口苦心煩,胸膈滿悶,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脈象弦滑數。
【方析】瘧疾痰濕內遏,熱重寒輕,為本方主證。痰濕內遏,氣機不行,故胸膈滿悶,為次要症狀。方用柴胡、黃芩和解少陽,除往來寒熱,為君藥。草果既能化濕痰,又是截瘧要藥,為臣藥。青皮、厚樸理氣寬胸;半夏、生薑、茯苓、白朮健脾燥濕,治生痰之源,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燥濕化痰,調和肝脾,和解少陽。
9.痛瀉要方(劉草窗)痛瀉。《景岳全書》引
【歌訣】
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白朮煎丸酌
補瀉並用理肝脾若作食傷醫更錯
【組成】白朮三兩(9克)白芍二兩(6克) 陳皮一兩半(4.5克)防風二兩(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脾瀉肝。
【主治】痛瀉。症弘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兩關脈弦而緩。
【方析】肝郁脾虛為本方主證。白朮健脾燥濕止瀉,為君藥。白芍柔肝緩急止痛,為臣藥。陳皮理氣健胃,防風升清止瀉,為佐藥。四藥相合,健脾燥濕,柔肝緩急,痛瀉自愈。
增輯
1.何人飲(張景岳)虛瘧。《景岳全書》
【歌訣】
何人飲治久虛瘧參首歸陳姜棗約
追瘧青陳柴半歸首烏甘草正未弱
若名休瘧脾元虛參術歸烏甘草酌
四獸果梅入六君補中兼收須量度
更截實瘧木賊煎青撲夏榔蒼朮著
【組成】何首烏三錢至一兩(9-30克) 當歸二、三錢(6-9克) 人參三錢至一兩(9克-30克)陳皮二、三錢(6-9克)煨生薑3片
【用法】瘧發前二小時水煎服。
【功用】益氣養血,治療虛瘧。
【主治】氣血兩虛。症見瘧疾發作日久不愈。
【方析】氣血兩虛之久瘧為本方主證。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截虛瘧,為君藥。人參、當歸助君藥益氣補血,為臣藥,陳皮、煨生薑健脾理氣,溫散中寒,以防補藥膩膈,為佐藥。諸藥配合,補氣養血,扶助正氣,為治虛瘧專方。
【附方】(1)追瘧飲 ((景岳全書)) 何首烏一兩(30克)當歸三錢(9克)甘草三錢(6克) 半夏三錢(9克)青皮三錢(9克) 陳皮三錢(9克) 柴胡三錢(9克)。水煎服。
【功用】:養血截瘧。
主治:久瘧不止,氣血不甚虛弱者。2)休瘧飲(《景岳全書》何人飲去陳皮,加白朮三錢(9克) 甘草一錢(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養血,治療虛瘧。
主治:瘧疾使用發散劑過多,以致脾氣虛弱者。3)四獸飲(《易簡方》是六君子湯加烏梅、草果、生薑、大棗組成。水煎服。
功用:補脾祛痰截瘧。
主治:脾虛痰濕之久瘧《4)木賊煎(《景岳全書》方用木賊厚樸各三錢(各9克)蒼朮一錢(3克) 半夏五錢(12克) 青皮五錢(9克) 檳榔一錢(3克)。水煎服。
功用:散風解郁,燥濕化痰。
主治:體質強壯,多濕多痰之實瘧
2.奔豚湯(張仲景)腹痛氣上衝,《金匱要略》
【歌訣】
奔豚湯治腎中邪氣上衝陶腹痛佳
芩芍芎歸甘草半生薑干葛李根加
【組成】李根白皮一升(l5克)葛根五錢(15克)甘草 川芎當歸芍葯黃芩各二兩( 6克)半夏四兩(12克)生薑四兩(l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心氣,平沖逆。
【主治】奔豚。症見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
【方析】心氣虛、腎中寒、氣上衝為本方主證。方中重用李根白皮,為治腎水犯心奔豚之專藥,為君藥。芍葯、甘草緩急止痛,為臣藥。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半夏、生薑降逆止嘔,專下逆氣;葛根生津止渴;黃芩清瀉肺熱,清水之上源,為佐藥。諸藥配合,降沖逆,補心血,為治奔豚的專方。
3.達原飲(吳又可)瘟疫初起。《溫疫論》
【歌訣】
達原厚樸與常山草果檳榔共滌痰
更用黃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刪
【組成】常山檳榔各二錢(各6克)厚樸知母 黃芩、菖蒲、青皮各一錢(各3克) 草果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水煎,午後溫服。
【功用】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主治】溫疫初起或瘧疾邪伏膜原。症見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舌苔垢膩者。
【方析】達原飲原治溫疫初起,邪伏膜原的要方。所謂膜原,是指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附近於胃,表裡之分界,半表半里之處。痰濕阻於膜原為本方主證。煩躁,脈數,為兼熱邪之象;痰濕阻礙氣機,故胸悶嘔惡亦為兼證,方中常山、草果宣可去壅,善開痰結,為截瘧要藥,為君藥。檳榔、厚樸助君藥行氣化痰,燥濕化痰,為臣藥。菖蒲、青皮清上焦膜原;黃芩、知母清溫疫之熱,又可防方中香燥藥物傷陰,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原書達原飲又名「達原散」,由檳榔三錢(9克) 厚樸知母 芍葯 黃芩各一錢(3克) 草果、甘草各五分(1.5克),7味藥所組成。今歌中多常山、青皮、菖蒲,無芍葯,與原方有出入,故附註說明。
4.蒿芩清膽湯(俞根初)清膽利濕,化痰和胃。
《重訂通俗傷寒論》
【歌訣】
俞氏蒿芩清膽湯陳皮半夏竹茹襄
赤芩枳殼兼碧玉濕熱輕宣此法良
【組成】青蒿錢半至二錢(4.5-6克) 黃芩錢半至三錢(4.5-9克) 半夏 枳殼 陳皮各錢半(各4.5克)竹茹赤茯苓碧玉散各三錢(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熱盛,膽熱犯胃。症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痛,舌紅苔白,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方析】少陽熱盛為本方主證。膽熱犯胃,氣逆不降,故吐苦吞酸,嘔黃粘涎,乾嘔呃逆,為次要症狀。方中青蒿清透少陽,黃芩清洩膽熱,共為君藥。半夏、陳皮、赤茯苓、枳殼、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和胃降逆,寬胸暢膈,清利濕熱,共為佐藥。諸藥相合,少陽得清,胃逆得平,痰濕祛除,氣機調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