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溫中祛寒

2014121302:02
溫中祛寒 小建中湯《傷寒論》 組成:芍藥酒炒(白芍)18g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薑9g 大棗4枚 飴糖30g 【組成】桂枝三兩(9g),去皮甘草二兩(6g),炙大棗十二枚(6枚),擘芍葯六兩(18g)生薑三兩(9g),切膠飴一升(30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溶化,分兩次溫服)。 方歌:小建中湯芍藥多,桂薑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髒,虛勞腹冷服之瘥。 【功用】溫中補虛,和裏緩急,緩痙止痛: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喜按喜暖,或心悸、虛煩不甯、面色無華等症。本方可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腸痙攣等屬於中焦虛寒者。 主治:虛勞裏急證。腹中時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細弦;或虛勞而心悸[2],虛煩不甯,面色無華,或手足煩熱,咽幹口燥等。 方解:本方由桂枝湯倍芍藥[3],重加飴糖組成。方中以飴糖甘溫質潤入脾,益脾氣並養脾陰,溫中焦而緩急止痛,為君藥。芍藥養陰而緩肝急,桂枝溫陽而祛虛寒,共為臣藥。炙甘草甘溫益氣,可助飴糖、桂枝辛甘養陽,益氣溫中緩急,又可合芍藥酸甘化陰,柔肝益脾合營。生薑溫胃,大棗補脾,合之而調營衛,為佐使。六位之中,既具辛甘化陽之中,又有酸甘化陰之用,共奏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效。 方中桂枝溫陽氣,芍藥益陰血,二者相合,可以調和營衛;生薑溫陽,大棗益陰,亦為一對調和營衛之藥對;炙甘草作用有三:一可補中益氣,補氣血生化之源;二可與桂枝辛甘化陽;三可與芍藥酸甘化陰。 【運用】 1.辯證要點本方既是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劑,又為調和陰陽,柔肝理脾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舌淡,脈細弦為辯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中焦寒重者,可加乾薑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力;若兼有氣滯者,可加木香行氣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朮健脾燥濕止瀉;面色萎黃、短氣神疲者,可加人參、黃芪、當歸以補養氣血。 3.現代應用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4.使用注意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附方: 1、黃?建中湯:小建中加黃?9g,功用:溫中補氣,和裏緩急。主治:虛勞裏急,諸不足。 2、當歸建中湯:小建中加當歸12g,功用:溫補氣血,緩急止痛。主治:產後腹痛。產後虛羸,腹中疼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不能飲食。 3、大建中湯:蜀椒6g,幹薑12g,人參6g。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治:虛寒腹痛。心胸中大寒,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舌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或腹中漉漉有聲。 大建中湯 【組成】川椒3克、幹薑5克、黨參9克、飴糖18克(溶化沖服)。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用於中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致的脘腹絞痛,如時而腹部攻衝起包,手不可近,嘔不能食。或因脾胃虛寒較甚,而蛔蟲擾動不安者。 ---------------------------------------------------------------------- [1]注意服用方法:飴糖需要烊化。 [2]中虛則化源不足,陰陽俱乏,無以奉心,則虛煩心悸。 [3]倍芍藥的目的:1、劑量的改變直接影響到了藥物的效果,本方意欲走裏,芍藥性酸斂行裏,故可以用大量的芍藥減輕其他藥物走表的作用,加強走裏之力。2、本病證疼痛明顯,可用芍藥、甘草緩急止痛。 溫中祛寒劑主治中焦虛寒證。脾胃屬土,位居中州,主運化而司升降。若脾胃陽氣虛弱,則運化無權,升降失職,勢必導致寒濕內生,出現脘腹脹痛,肢體倦怠,手足不溫,或吞酸吐涎,噁心嘔吐,或腹痛下利,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脈沉細或沉遲等症。常用溫中散寒藥如幹薑、吳茱萸等配伍益氣健脾藥如人參、白術、飴糖等。 理中丸 《傷寒論》 【組成】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各90g) 【用法】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9g)。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現代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9g,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方歌: 理中丸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幹薑,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理中幹姜參術甘,溫中健脾治虛寒;中陽不足痛嘔利,丸湯兩用腹中暖。 功用: 溫中散寒,補氣健脾:用於脾胃虛寒納化失常所引起的食慾不振、脘腹疼痛、腹瀉、浮腫,舌胖苔白滑,脈沉遲等症。常用本方加減,治療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潰瘍病以及胃腸痙攣性疼痛等而具有脾胃虛寒之證者。 主治:脾胃虛寒證。脘腹疼痛,喜得溫按,。 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口利不渴,畏寒肢冷,嘔吐,不欲飲食,大便稀溏,脘痞食少,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或陽虛失血[1];或小兒慢驚;或病後喜唾涎沫,或霍亂吐瀉,以及胸痺等中焦虛寒所致者 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痺;或病後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用於夏月傷暑,氣陰兩傷之證。臨床應用以體倦少氣,口渴汗多,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暑熱較高,可加石膏以清熱解暑;暑熱夾濕、苔白膩者,可去陰柔之麥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強祛濕之功;黃連味苦質燥,若暑熱不盛者可去之;用於小兒夏季發熱者,可去黃連、知母,加白薇、地骨皮等。 3.現代運用本方可用於小兒夏季熱屬氣津不足者。 4.使用注意本方因有滋膩之品,故暑病夾濕者不宜使用。 方解:中以幹薑為君,大辛大熱,歸經脾胃,溫中祛寒,扶陽抑陰。病屬虛證,虛則補之,故以人參為臣,甘溫入脾,補中益氣,培補後天之本,氣旺而陽亦複。 脾胃濕土,中虛不運,必生寒濕,故又臣以甘苦溫燥之白術,燥濕健脾,健運中州,是為佐藥。 炙甘草性溫具補,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用之為使。本方溫補並行,以溫為主。 幹薑:溫中散寒—君 大辛大熱,溫脾陽,散寒邪。 人參:補氣健脾—臣 人參補中益氣,培補後天,能鼓舞脾胃的元氣,振奮脾胃的功能,促進運化,多用於脾胃虛弱之證。 白朮:燥濕健脾—佐 白朮既助人參增強健脾益氣之力,有可除濕健脾以助運化炙甘草:益胃和中,調和諸藥。—使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脘腹綿綿作痛,嘔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虛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祛寒之力;嘔吐甚者,可加生薑、半夏降逆和胃止嘔;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滲濕止瀉;陽虛失血者,可將乾薑易為炮姜,加艾葉、灶心土溫澀止血;胸痺,可加薤白、桂枝、枳實振奮胸陽,舒暢氣機。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4.使用注意濕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1、辨證要點:四肢不溫,腹中綿綿作痛,嘔吐,便溏,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為溫中祛寒的基礎方、代表方。 2、隨證加減:陽虛甚:肢冷、下利清穀 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湯、桂附理中湯)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等屬於脾胃虛寒者。 使用注意 濕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不宜使用。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幹薑與人參的配伍意義。 附方: 1、附子理中丸:人參、白術、幹薑、甘草、附子各9g。功用:溫陽祛寒,益氣健脾。主治:脾胃虛寒,風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亂吐利轉筋等。此方脾腎雙補,通過附子補腎陽來補脾之陽。 2、桂枝人參湯:桂枝12g,甘草炙9g,人參9g,幹薑9g。功用:溫裏解表,益氣健脾。主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制附子 【主治】脾胃虛寒,表現消化不良,脘腹冷痛,嘔吐洩瀉,四肢不溫,苔白。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慢性結腸炎、慢性支氣管炎、口腔皰疹、婦女月經過血、經痛等,又屬脾胃虛寒者。 ---------------------------------------------------------------------- [1]此處的失血大多是指下焦的便血以及婦女的月經量多、崩漏等症。 吳茱萸湯《傷寒論》 【組成】吳茱萸一升,洗(9g)人參三兩(9g)生薑六兩(18g),切大棗十二枚(枚),擘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組成】吳茱萸9克、黨參9克、生薑18克、大棗4枚。 方歌: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薑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用於脾胃虛寒或肝經寒氣上逆,而見吞酸嘈雜,或頭頂痛、幹嘔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沉遲者。 主治:虛寒嘔吐。食穀欲嘔,畏寒喜熱,或胃脘痛,吞酸嘈雜;或厥陰頭痛,幹嘔吐涎沫;或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方解:本方證治有陽明、厥陰、少陰之別,但其見證均有嘔吐,與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有關。方中吳茱萸味辛性熱,歸經肝腎脾胃,既可溫胃止嘔,又可溫肝降逆,更可溫腎以治吐利,一藥而三病皆宜,故為君藥。重用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為臣藥。病起於中焦,胃氣不降,脾陽不升,故佐以人參補脾益氣。大棗甘平,益氣補脾,調和諸藥,既可助人參之力,又可配生薑以調和脾胃,為使藥。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食後欲吐,或巔頂頭痛,乾嘔吐涎沫,畏寒肢涼,舌淡苔白滑,脈弦細而遲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嘔吐較甚者,可加半夏、陳皮、砂仁等以增強和胃止嘔之力;頭痛較甚者,可加川芎以加強止痛之功。肝胃虛寒重證,可加乾薑、小茴香等溫裡祛寒。 3.現代運用本方適用於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 4.使用注意胃熱嘔吐,陰虛嘔吐,或肝陽上亢之頭痛均禁用本方。 附方: 小半夏湯:半夏15g,生薑10g。功用:和胃止嘔,散飲降逆。主治:嘔反不渴,心下有支飲者,以及諸嘔吐穀不得下者。 四逆湯 《傷寒論》 【組成】制附子9克、乾薑9克、炙甘草12克[3]。 方歌: 四逆湯中附草薑,四肢厥冷急煎嘗;腹痛吐瀉脈沉細,急投此方可回陽。 【功用】回陽救逆:用於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而見四肢厥冷、惡寒臥、下利清穀、血壓下降、出冷汗,或嘔吐腹痛,苔白滑,脈沉細或微細欲絕者。本方可用於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之劇烈吐瀉,或大汗過多所引起的末梢迴圈衰竭,以及其他疾病發展到休克階段而屬於陽虛寒盛者。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寒入少陰之寒厥證或少陰病) 症見:四肢厥逆,神疲欲寐,惡寒蜷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脈沉微細;或太陽病汗多亡陽證。 方解: 方中以大辛大熱之附子為君,溫腎壯陽,祛寒救逆。幹姜溫中散寒,助陽通脈為臣。幹薑與附子,兩者相須為用,助陽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無薑不熱”之說。此為脾腎雙補。佐以炙甘草,性溫具補,補脾胃而調諸藥,且可緩薑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陰複陽,而無暴散之虞。 附子(生):溫壯元陽,回陽救逆。—君 附子大辛大熱,回陽救逆,溫腎助陽—偏腎陽 幹薑:溫中散寒,通陽助脈—臣 幹姜溫中,更偏於補脾陽,與附子配伍,脾腎同補,回陽救逆的力量更大。二者常配合應用。 (1)二者配伍,幹薑助附子溫腎陽,附子助幹姜健脾陽,一溫先天,一溫後天,脾腎同健,有先後天互相滋養之意。 (2)二者一走一守。附子回陽救逆功效雖強,但不持久—走而不守;幹薑發揮作用雖慢,但藥效持久—守而不走。二者結合,各取所長,幹姜可固附子的走竄,溫陽的力量更加雄厚。前人有「附子無干薑不熱」之談。 甘草:—佐使 1益氣補中。 2緩和附子、幹薑的峻烈之性。 3調和藥性,使藥力持久。 配伍特點 1、溫裏藥與補益藥同用。 2、脾腎先後天同補。 3、補陽之中寓以護陰之旨。 運用 1、辨證要點: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微細。是回陽救逆的基礎方。 2、使用注意:若用後出現拒藥,可熱藥冷服。本方大辛大熱,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附子與幹姜的配伍意義。 附方: 1、通脈四逆湯:炙甘草6g,附子20g,幹薑12g。功用:回陽通脈。主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脈不出等。 2、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加人參6g。功用:回陽益氣,救逆固脫。主治:陰寒內盛四肢厥逆,惡寒踡臥,脈微而複自下利,利雖止而餘證仍在者。 3、白通湯:蔥白四莖,幹薑5g,附子15g。功用:通陽破陰。主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4、參附湯:人參12g,附子9g。功用:益氣回陽。主治:陽氣暴脫。手足逆冷,頭暈氣短,汗出脈微。 參附湯 【組成】人參12克、制附子9克。 【功用】回陽益氣救脫:用於陽氣暴脫,而見面色蒼白、頭暈、冷闐2出、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現多用於大手術或大出血後以及腦血管意外等出現上述證候者。 真武湯 《傷寒論》 【命名】 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醫方集解》云「真武北方之神,一龜一蛇,司水火者」本方具有溫陽利水之功。類似於民間傳說中司管水火的「真武」神。故將本方擬名為真武湯。 【組成】茯苓9克、白朮6克、白芍9克、生薑9克、制附子9克。 真武附苓術芍葯, 溫陽利水壯腎陽; 脾腎陽虛水氣停, 腹痛悸眩瞬惕嘗。 【功用】溫陽利水:用於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而見小便不利、肢體沉重疼痛或浮腫、惡寒腹痛、大便溏洩,舌淡苔白膩,脈沉細者。用本方加減還可用於脾腎陽虛之慢性腎炎水腫、心力衰竭水腫,以及慢性腸炎痢疾之久瀉等。 【主治】陽虛水泛證。 症見: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甯,頭目眩暈,身體筋肉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洩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病機:脾腎陽虛,水濕泛溢。 【方解】 附子:溫腎暖脾助陽。—君 茯苓、白朮:健脾滲濕。—臣 生薑:溫陽散濕。 白芍:1、利小便,使濕從小便而走; 2、柔肝緩急止痛(本方證中伴有腹痛); 3、斂陰舒筋以解筋肉潤動; 4、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佐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溫陽利水之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腸結核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者。 【重點】1、組成、功效、主治 2、白芍的配伍意義 -------------------------------------------------------------------------------- [1]“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2]四肢厥逆:手冷過肘,足冷過膝。 [3]炙甘草:在此起維繫中焦,使陽氣不致暴脫之用。


  •    (悄悄話) 1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