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溫經散寒劑

2014121302:02
溫經散寒劑

當歸四逆湯 《傷寒論》 
【組成】當歸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細辛6克、炙甘草6克、木通6克、大棗5枚。
【組成】當歸三兩(12g)桂枝三兩(9g),去皮芍葯三兩(9g)細辛三兩(3g)甘草二兩(6g),炙通草二兩(6g)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月艮)。
【方歌】 當歸四逆用桂芍,細辛通草甘大棗;養血溫經通脈劑,血虛寒厥服之效。 當歸四逆桂芍棗,細辛甘草與通草,血虛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樂陶陶。
【功用】活血養血,溫經通脈,溫經散寒:用於血虛寒凝而見手足寒冷、青紫、麻木、疼痛,脈細者。目前常用本方治療凍瘡,四肢血管痙攣症(如雷諾氏病),以及痛經而屬血虛有寒者。 
【主治】血虛寒厥證[3]。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4]。 病機:營血虧虛 感受寒邪 寒凝經脈 血行不利 方解: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不足,四末失其溫養,所以手足厥寒。然而不見其他陽微陰盛證,卻又脈細欲絕,是血虛而又經脈受寒,血脈不利之故。 本方從組成上是由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血虛寒凝,故以苦辛甘溫之當歸補血和血為主藥,與芍葯益陰合營合而補血虛[5];桂枝[6]辛甘溫,宣通陽氣,鼓舞血行,溫經散寒,以祛經脈中客留之寒邪而暢通血行;細辛啟發腎氣,鼓動諸陽之本,使腎陽上升,外溫經脈,內溫臟腑,通達表裏上下,以除內外之寒邪;甘草、大棗益氣健脾,既助歸、芍之補血,又助桂、辛通陽;更加通草[7]通經脈,使陰血充,客寒除,陽氣振,經脈通,手足溫而脈亦複。 當歸:養血和血 當歸養血,可補充血液的不足;當歸活血,可以促進血液暢通。—君 桂枝:溫通經脈,桂枝性溫,可祛除寒邪;可宣通陽氣,促進血液運行,故可祛除經脈中的寒邪而促進血行。—君 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陰血之不足。—臣 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散經脈中的寒邪—臣 木通:通經脈,暢血行—佐 大棗:益氣健脾養血 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佐使 
【注意】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的異同點。四逆散治陽鬱厥逆,傳經熱邪入裏,陽氣閉郁不達四末,其冷在肢端,症見四肢欠溫,較輕,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症;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均治寒厥,但前者主治少陰病陰寒內盛,陽衰之極,肢冷過肘膝,一身虛寒之象;而當歸四逆湯是由於肝血不足,血虛寒凝於經脈,其病在經不在髒,其肢厥程度亦較四逆湯為輕,並見血虛舌淡,脈細等。 「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裏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養血溫經散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治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可酌加川斷、牛膝、雞血籐、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吳茱萸、生薑,又可治本方證內有久寒,兼有水飲嘔逆者;若用治婦女血虛寒凝之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睪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酌加烏藥、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氣止痛;若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凍瘡,不論初期未潰或已潰者,均可以本方加減運用。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痺、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1、辨證要點: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 
   2、現代運用: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症、小兒麻痺、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於血虛寒凝者。 
   3、臨證加減:
   (1)經脈受寒,血脈不利,不通則痛胃脘痛:加吳茱萸、生薑、佛手、黨參。頭痛:加川芎、玄胡。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滯經脈,血脈不利,血行不暢凍瘡:加丹參、川芎、雞血籐。紫斑肢寒(雷諾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參、川芎、附子
   (3)厥陰肝經寒證的主方 痛經:加桃仁、紅花、川芎、澤蘭、香附。 疝痛:加台烏、小茴香。 前陰冷痛:加台烏、川楝、淫羊藿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及三個四逆的特點。
---------------------------------------------------------------------- 
   [1]桂枝:為氣分、血分藥;而麻黃為氣分藥。注意其區別。
   [2]細辛:大多數辛溫解表藥皆歸於三陽經,如羌活、槁本等;但也有歸於三陰經者,如川芎歸少陰、厥陰經。細辛其為解表藥,卻歸於三陰經,能夠通表達裏,搜剔筋骨,藥力甚為走竄。
   [3]本證主要為肝血虛,又加之寒邪客於經脈,總之,則為經脈之中又虛又寒之證。
   [4]血虛時經脈本不充盈,又加寒邪阻滯,血行更加不暢,故脈見細或欲絕。
   [5]白芍配當歸「酸甘化陰」更加強補益陰血之力。
   [6]當歸配桂枝「辛甘化陽」,使血脈溫通暢行,陽氣得充。
   [7]通草:作用有三,
     一是木通苦寒,可防桂、辛溫燥傷陰;
     二是木通為心經之引經藥;三是木通能降火通利,可防細辛鼓動太過,又可通血脈利關節,使經脈之中氣血暢行無阻。 
   
黃?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9g 芍葯9g 桂枝9g 生薑18g 大棗4枚  
   方歌:黃?桂枝五物湯,芍葯大棗與生薑,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痺風痺功效良。 
   功用:益氣溫經,和血通痺。 主治:血痺。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
   
陽和湯
【組成】熟地[1]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膠9克、肉桂3克、麻黃[2]2克、炮薑炭[3]2克、生甘草3克。
【組成】熟地黃一兩(30g)麻黃五分(2g)鹿角膠三錢(9g)白芥子二錢(6g),炒研肉桂一錢(3g),去皮,研粉生甘草一錢(3g)炮姜炭五分(2g)水煎服。 方歌:陽和湯法解寒凝,貼骨流注鶴膝風,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甘草從。
【功用】溫陽散寒,除痰通絡:用於一切癰疽屬於陰證者,如流注、痰核、瘰鬁、鶴膝風等。使用本方應注意病變局部色白或暗、不腫或腫勢散溫,酸痛,並見面色無華、苔白不渴,脈沉細或遲細等全身虛寒之象。可用本方治療淋巴結結核、骨結核,還可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屬於陽虛者。
【功效】溫陽補血,散寒化痰。適合膿腫病表現瀰漫性腫大,瘡口平塌,無紅熱者。 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主治】陰疽[4]。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或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屬於陰寒者。 方解:本證虛是「本」,寒是「標」,故方中重用熟地,大補陰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膠,補腎助陽,強壯筋骨,兩者合用,養血助陽,以治其本[5],共為君藥。臣以薑炭、肉桂溫熱之品以溫通寒凝濕滯。佐以麻黃,辛溫達衛,宣通經絡,引陽氣,開寒結;白芥子祛寒痰濕滯,可達皮裏膜外,兩味合用,既能使氣血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角膠補而不滯。甘草生用為使,解毒而調諸藥。 本方為治療陰疽的常用方劑。 「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法的代表,另金匱腎氣丸亦同。 熟地— 滋陰養血,填精益髓•君。主治:陽虛血弱,寒凝痰滯之陰疽。 鹿角膠—填精益髓,強壯筋骨/溫腎助陽•局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面色皎白,口不渴,舌淡脈細。 肉桂/姜炭— 溫補陽氣,溫通血脈。病機:陽虛寒凝,營血不足,痰凝。 麻黃— 開腠散邪,發越陽氣。治法:溫陽散寒,養血化痰。 白芥子— 化痰散結。陽疽(紅腫熱痛)熱毒所致 – 易腫易膿易潰易斂。 生甘草— 解毒,調藥。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陰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兼氣虛不足者,可加黨參、黃芪等甘溫補氣。陰寒重者,可加附子溫陽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強溫通血脈,和營通滯作用。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治療骨結核、腹膜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瘍等屬陰寒凝滯者。
4.使用注意陽證瘡瘍紅腫熱痛,或陰虛有熱,或疽已潰破者,不宜使用本方。馬培之云:「此方治陰證,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乳巖萬不可用,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重校外科證治全生集》卷4)
附:瘡瘍 瘡瘍有陽證、陰證之分。陽證者為陽癰,以皮色發紅,跟腳緊縮,紅腫熱痛為主要的症狀,治法以「消」、「托」、「補」三法。 「消」法適用於瘡瘍初起,尚未成膿,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散結消腫治之,如仙方活命飲(消法之代表方); 「托」法適用於膿成未潰,治之以扶正益氣,托毒外出,可用生黃?,如透膿散、代刀散; 「補」法適用於膿成已潰,由於氣血虧虛不能斂瘡生肌,治之以補益氣血,如十全大補湯。 陰證者為陰疽。
----------------------------------------------------------------------
[1]熟地之用: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其代表方為金匱腎氣丸。
[2]麻黃:取其開腠理、布達陽氣之功以運行藥力。量小是恐其傷陰耗血。
[3]薑炭:即炮薑,炒炭使之走血分。
[4]陰疽: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濕滯,痺阻於肌肉、筋骨、血脈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見一系列虛寒表現。「寒性屬陰,易傷陽氣。」治之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5]腎藏精,肝藏血,血充精足則肝腎旺,腎主骨肝主筋,肝腎旺則筋骨得養而強壯,故附於筋骨寒邪自祛。


  •    (悄悄話) 1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