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11、祛暑劑

2014121302:04
祛暑劑 香薷散(香薷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樸(去粗皮,薑汁炙熟)半斤,香薷(去土)1斤。 【組成】香薷去土一斤(500g)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姜制,各半斤(各250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方歌:香薷扁厚樸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入酒1分,煎7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2服,不拘時候。立有神效。 功效: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陰暑,夏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頭重身倦,胸悶泛惡,或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者。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重身痛,無汗,胸悶,苔白膩,脈浮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兼內熱者,加黃連以清熱;濕盛於裡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濕和中;素體脾虛,中氣不足者,可再加人參、黃芪、白朮、橘紅以益氣健脾燥濕。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夏季感冒、急性胃腸炎等屬外感風寒夾濕者。 4.使用注意若屬表虛有汗或中暑熱汗出,心煩口渴者,則不宜使用。 附方:新加香薷飲:香薷厚樸扁銀翹;功用,祛暑解表;主治,暑溫夾濕,複感於寒證 六一散 組成:滑石18g 甘草3g,注意用量!6:1 方歌:甘石一六 功用:清暑利濕。 方歌: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濕功效好,益元碧玉與雞蘇,砂黛薄荷加之好。 主治:暑濕證。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或洩瀉。 病機:外感暑熱,內傷暑濕 方解:方中用滑石質重而滑,淡能滲濕,寒能清熱,滑能利竅,既能清心解暑熱,又能滲濕利小便。臣以甘草益氣和中瀉火。 附方: 1、益元散:六一散加硃砂,功用: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濕證兼心悸怔,失眠多夢者。 2、碧玉散:六一散加青黛,功用:清解暑熱。主治:暑濕證兼有肝膽鬱熱者。 3、雞蘇散:六一散加薄荷,功用:疏風解暑。主治:暑濕證兼微惡風寒,頭痛頭脹,咳嗽不爽者。 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組成:西洋參5g 石斛15g 麥冬9g 黃連3g 竹葉6g 荷梗6g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 【組成】西洋參(5g)石斛(15g)麥冬(9g)黃連(3g)竹葉(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原書未著用量) 【用法】水煎服。 方歌: 洋參麥斛粳米草,翠衣荷連知竹嘗 王氏清暑益氣湯,善治中暑氣陰傷,洋參冬斛荷瓜翠,連竹知母甘粳襄。 王氏清暑益氣湯,暑熱氣津已兩傷;洋參麥斛粳米草,翠衣荷連知竹嘗。 功用: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主治:暑熱氣陰兩傷證。暑熱氣津兩傷。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適應症:暑熱耗氣傷津。出現身熱汗多,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身倦少氣,精神不振者。是治療夏季感受暑熱而引起的熱性病的常用方劑。 症見: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方解:方中以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合西瓜翠衣清熱解暑,共為君藥。荷梗可以解暑清熱,又可理氣寬胸;石斛、麥冬[1]助西洋參養陰生津,共為臣藥。黃連[2]苦寒,其功專於瀉火,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質潤,滋陰瀉火;竹葉清熱除煩,為佐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為使藥。方中藥物大概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清熱解暑,如西瓜翠衣、荷梗、黃連、知母、淡竹葉,另一部分益氣生津,如西洋參、石斛、麥冬、甘草、粳米。 清解暑熱 益氣生津 君—西瓜翠衣:清熱解暑 西洋參:益氣生津 臣—荷梗:助君清熱解暑 麥冬、石斛:養陰生津 佐—黃連:清熱瀉火—歸心經,可清熱除心火 竹葉:清熱除煩 知母:清熱瀉火— 滋陰潤燥 佐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調和諸藥。 配伍:用了大量甘涼濡潤之品,稍佐苦寒清洩,兼顧清熱解暑與益氣生津,使清熱而不傷陰,補虛而不留邪。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用於夏月傷暑,氣陰兩傷之證。臨床應用以體倦少氣,口渴汗多,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暑熱較高,可加石膏以清熱解暑;暑熱夾濕、苔白膩者,可去陰柔之麥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強祛濕之功;黃連味苦質燥,若暑熱不盛者可去之;用於小兒夏季發熱者,可去黃連、知母,加白薇、地骨皮等。 3.現代運用本方可用於小兒夏季熱屬氣津不足者。 4.使用注意本方因有滋膩之品,故暑病夾濕者不宜使用。 1、辨證要點:體倦少氣,口渴汗多,脈虛數。 2、隨證加減: 暑熱較高:加石膏;暑熱輕者,去黃連;若屬小兒夏季熱,宜清透虛熱,去黃連、知母,加白薇、地骨皮。 3、使用注意:暑病夾濕不宜使用。 附方: 東垣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除濕健脾;主治,平素氣虛,又受暑濕證 清暑益氣湯(《脾胃論》):黃?、蒼朮、升麻各6g,人參、炒神曲、橘皮、白朮各3g,麥冬、當歸身、炙甘草各2g,青皮1.5g,黃柏2g。功用:清暑益氣,除濕健脾。主治:平素氣虛,又受暑濕,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睏倦,不思飲食,胸滿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者。 以上兩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氣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氣虛之證。但《溫熱經緯》之清暑益氣湯於清暑益氣之外,重在養陰生津(用石斛、麥冬),宜於暑熱傷津耗氣之證。《脾胃論》之清暑益氣湯清暑生津之力稍遜,但重於健脾燥濕,用治元氣本虛,傷於暑濕證。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甘露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生地,熟地,天門冬,麥冬,石斛,茵陳蒿,,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 【適應症】心胃之熱上衝,表現口氣,牙齦腫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亦適宜脾胃受濕,表現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悶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亦可解陰虛盜汗、胃脘疼痛、消渴、肝郁頭痛、鼻血、經痛等。現代多用於治療口腔炎、口腔潰瘍、扁桃腺炎、黃疸、咽喉炎、牙周病、眼結膜炎、舌炎等。 生地麥冬飲《皮膚性病中醫治療全書》 組成:生地,麥冬,五味子,烏梅,浮小麥,牡蠣,牡丹皮,茯苓,竹葉,石斛,甘草 麥冬生地飲 材料:麥冬、玄參、生地、甘草各10克泡茶。 功效:滋陰降火、生津止渴。 適宜人群:陰虛火旺,火熱上炎見咽痛、口渴、煩熱者,如咽喉疼痛明顯可加金銀花同泡。 禁忌證:脾胃虛寒、腹瀉便溏、消化不良者不宜。 生地麥冬湯 原料:生地黃、麥冬、紅糖各15克。 做法:3味同時放入搪瓷鍋,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 頻頻飲服,1劑/日,連用3~7日/療程。 功能:滋陰止血調經。 主治:陰虛血熱型排卵期出血; 症見排卵期陰道出血,量少色紅, 腰酸耳鳴。 ---------------------------------------------------------------------- [1]石斛、麥冬:從氣分走,清其分熱,且可養陰。 [2]此處用黃連是由於「暑熱通心」,故用黃連瀉心火。


  •    (悄悄話) 2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
  •    (悄悄話) 1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