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滋陰潤燥

2014100815:46
滋陰潤燥
適應證:臟腑津液虧損的內燥證。
症見:乾咳少痰,口乾咽燥,大便幹結,皮膚乾燥甚或開裂,舌幹少苔,脈細等。
常用藥物
1、養陰潤燥藥:如:生地、沙參、麥冬等。
2、配伍益氣和中藥:因脾胃為氣血津液生化之源,用上述藥物,既有利於生化津液,也能制約養陰藥寒涼滋膩傷中之弊;另外,部分病證為內燥兼脾胃虛弱,也需要健脾和中。
如:人參、茯苓、黃芪、大棗等。
常用藥物
3、配清熱藥:內燥者,陰津不足,易於生內熱,一般而言,養陰藥多寒涼,本身可用之清熱。若內熱較甚,需配伍清熱藥。
如:丹皮、知母、天花粉等。

麥門冬湯《金匱要略》
【組成】麥冬70g,半夏10g,人參6g,甘草6g,粳米5g,大棗4枚
【組成】麥門冬七升(42g)半夏一升(6g)人參三兩(9g)甘草二兩(3g)粳米三合(3g)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麥門冬湯用人參,棗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虛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功用】潤肺宜胃,降逆下氣,養胃潤肺,降逆化痰:用於肺胃陰虛,虛火上炎之證。如肺陰傷之乾咳或痰粘咯吐不爽;胃陰傷之咽幹口渴、噁心、幹嘔、呃逆。舌紅苔淨,脈虛數等。
主治:肺痿。咳唾涎沫,短氣喘促,咽喉乾燥,舌幹紅少苔,脈虛數。
方解:肺痿是由於肺胃陰虛,痰涎不化所致。其病在肺,其源在胃,以土為金母,胃主津液,故以“培土生金”。
麥冬-甘寒養陰;
人參、甘草、粳米、大棗-宜胃氣,養胃陰;
半夏-苦辛溫燥,為何用之?麥冬:半夏=7:1。“去性存用”用麥冬的甘寒之性制約半夏的溫燥之性,且麥冬得半夏則滋而不膩,半夏辛開之性又可降逆下氣,化痰涎。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肺胃陰虛,氣機上逆所致咳嗽或嘔吐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唾涎沫,短氣喘促,或口乾嘔逆,舌干紅少苔,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津傷甚者,可加沙參、玉竹以養陰液;若陰虛胃痛、脘腹灼熱者,可加石斛、白芍以增加養陰益胃止痛之功。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喉炎、矽肺、肺結核等屬肺胃陰虛,氣火上逆者。亦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妊娠嘔吐等屬胃陰不足,氣逆嘔吐者。
問答題:
麥門冬湯治療何證?該病的病機有何特點?為何用苦辛溫燥的半夏?使用時要注意什麼?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組成】北沙參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葉6克、生甘草3克。
【功用】甘寒生津,清養肺胃:用於燥傷肺胃,津液虧損而見口渴咽幹、或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適應症】燥傷肺胃陰分,表現咽乾口燥,或身熱,或乾咳,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養陰清肺湯 《重樓玉鑰》
【組成】生地9克、麥冬9克、元參9克、丹皮3克、川貝母6克、生甘草2 克、薄荷2克、白芍3克。
方歌
養陰清肺是妙方,玄參草芍冬地黃;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急煎嘗。
【用法】水煎服。一般日服1劑,重證可日服2劑。
【功用】養陰清肺,解毒利咽,白喉[1]之陰虛燥熱證。:用於陰虛肺熱而見乾咳少痰、口燥咽幹,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數者。
白喉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初起或發熱或不發熱,鼻幹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數無力或細數。
症見: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並逐漸擴展,病變甚速,咽喉腫痛,初起或發熱或不發熱,鼻幹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數無力或細數。
病機:素體陰虛蘊熱,複感燥氣疫毒所致。
喉為肺系,少陰腎脈循喉嚨系舌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複加燥熱疫毒上犯,以致喉間起白如腐、咽喉腫痛、鼻幹唇燥。
方解
白喉為肺腎陰虛,複感燥氣疫毒所致,治宜養陰清肺,兼散疫毒。故《重樓玉鑰》說:「經治之法,不外肺腎,總要養陰清肺,兼辛涼而散為主。」
生地:滋陰壯水,清熱涼血。—君
生地、麥冬、玄參-滋陰增液;
玄參:滋陰降火,解毒利咽。
麥冬:養陰清肺。
白芍:斂陰和營。—臣
丹皮:清熱涼血,散結消腫。
白芍、丹皮-養血、清熱,歸肝經,滋養肝陰以養肺陰;
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散結。
薄荷:辛涼散邪,清熱利咽,疏散風熱,防外燥。—佐
生甘草:清熱解毒利咽,調和諸藥。—佐使
配伍特點
諸藥配伍,共奏養陰清肺,解毒利咽之功。本方配伍特點是邪正兼顧,養肺腎之陰以扶其正;涼血解毒,散邪利咽以祛其邪。
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陰虛白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鼻幹唇燥,脈數無力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若陰虛甚者,加熟地滋陰補腎;
熱毒甚者,加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
燥熱甚者,加天冬、鮮石斛以養陰潤燥。
使用注意:白喉忌表,尤忌辛溫發汗,據原方後記載;「如有內熱及發熱,不必投表藥,照方服去,其熱自除。」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鼻咽癌等證屬陰虛燥熱者。
----------------------------------------------------------------------
[1]白喉:應與乳蛾鑒別,易合病心肌炎。

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生山藥30g,生黃?15g,知母18g,雞內金6g,葛根[1]5g,五味子9g,天花粉9g
功用:益氣滋陰,固腎止渴。
主治:消渴。口常乾渴,飲水不解,小便數多,困倦氣短,脈虛細無力。
【適應症】消渴病表現非常口渴,尿多,睏倦氣短。可用於糖尿病、尿崩症等。
----------------------------------------------------------------------
[1]升陽生津,助脾氣上行,散精達肺。

百合固金湯《醫方解集》《慎齋遺書》
【組成】百合12g,熟地,生地,當歸身各9g,白芍6g,甘草3g,桔梗6g,玄參3g,貝母6g,麥冬9g
【組成】熟地生地歸身各三錢(9g)白芍(6g)甘草各一錢(3g)桔梗(6g)玄參各八分(3g)貝母(6g)麥冬(9g)百合各一錢半(12g)水煎服。
【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黃,麥冬玄參桔甘藏,貝母芍葯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功用】滋腎保肺,止咳化痰。
【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咳嗽氣喘,痰中帶血,咽喉燥痛,頭暈目眩,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適應症】肺腎陰虛,虛火上炎,出現咽喉燥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手足心熱,骨蒸盜汗。臨床可用於肺結核、氣管炎、咽炎、支氣管擴張等。
【方解】方中百合甘苦微寒,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生地、熟地並用,既可滋陰養血,又可清熱涼血,共為君;麥冬甘寒,助百合以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玄參鹹寒,助二地黃滋陰壯水,以清虛火,為臣;當歸、白芍養血和血;貝母潤肺化痰止咳;桔梗載藥上行,清利咽喉,化痰散結,為佐。生甘草清熱瀉火,調和諸藥,為使。
第五節補陽
補陽法,適用於腎陽虛弱的病證。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具有溫煦臟器的功能,是人體一切機能活動的原動力。陽虛不得溫煦,陰寒內生,故見陽虛諸證。
本方證由肺腎陰虧所致。肺乃腎之母,肺虛及腎,病久則肺腎陰虛,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肺失肅降,則咳嗽氣喘;虛火煎灼津液,則咽喉燥痛、午後潮熱,甚者灼傷肺絡,以致痰中帶血。治宜滋養肺腎之陰血,兼以清熱化痰止咳,以圖標本兼顧。方中百合甘苦微寒,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生地、熟地並用,滋腎壯水,其中生地兼能涼血止血。三藥相伍,為潤肺滋腎,金水並補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麥冬甘寒,協百合以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玄參鹹寒,助二地滋陰壯水,以清虛火,兼利咽喉,共為臣藥。當歸治咳逆上氣,伍白芍以養血和血;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俱為佐藥;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散結,並載藥上行;生甘草清熱瀉火,調和諸藥,共為佐使藥。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滋腎保肺,金水並調,尤以潤肺止咳為主;二為滋養之中兼以涼血止血,宣肺化痰,標本兼顧但以治本為主。本方以百合潤肺為主,服後可使陰血漸充、虛火自清、痰化咳止,以達固護肺陰之目的,故名「百合固金湯」。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而致咳嗽痰血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嗽氣喘,咽喉燥痛,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痰多而色黃者,加膽南星、黃芩、瓜蔞皮以清肺化痰;若咳喘甚者,可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以止咳平喘;若咳血重者,可去桔梗之升提,加白及、白茅根、仙鶴草以止血。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咯血、慢性咽喉炎、自發性氣胸等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者。
瓊玉膏
組成:人參生地白茯苓蜂蜜
功用:滋陰潤肺,益氣補脾。
主治:肺癆。乾咳少痰,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氣短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
 
增液湯《溫病條辨》
【組成】玄參30g,麥冬24g,生地24g
【組成】玄參一兩(30g)麥冬連心,八錢(24g)細生地八錢(24g)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口乾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增液潤燥。
主治: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大便秘結,口渴,舌幹紅,脈細數或沉而無力者。
【適應症】增液潤燥通便的代表方。表現津液不足,大便秘結,口乾咽燥,舌紅,脈沉無力。現代用於習慣性便秘、痔瘡、腸易激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口瘡、化療等有津液不足症候者。
【方解】增水行舟”法之代表。本方證先服增液湯,若大便不下,則用增液承氣湯。
陽明溫病不大便,不外熱結、液干兩端。若陽邪熾盛之熱結實證,則用承氣湯急下存陰;若熱病陰虧液涸,《溫病條辨》所謂「水不足以行舟,而結糞不下者」,當增水行舟。本方所治大便秘結為熱病耗損津液,陰虧液涸,不能濡潤大腸,「無水舟停』』所致。津液虧乏,不能上承,則口渴;舌干紅,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脈沉而無力者,主裡主虛之候。治宜增液潤燥。方中重用玄參,苦鹹而涼,滋陰潤燥,壯水制火,啟腎水以滋腸燥,為君藥。生地甘苦而寒,清熱養陰,壯水生津,以增玄參滋陰潤燥之力;又肺與大腸相表裡,故用甘寒之麥冬,滋養肺胃陰津以潤腸燥,共為臣藥。三藥合用,養陰增液,以補藥之體為瀉藥之用,使腸燥得潤、大便得下,故名之曰「增液湯」。本方鹹寒苦甘同用,旨在增水行舟,非屬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須重用。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津虧腸燥所致大便秘結之常用方,又是治療多種內傷陰虛液虧病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便秘,口渴,舌干紅,脈細數或沉而無力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溫熱病津虧腸燥便秘,以及習慣性便秘、慢性咽喉炎、復發性口腔潰瘍、糖尿病、皮膚乾燥綜合征、肛裂、慢性牙周炎等證屬陰津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