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澀腸固脫

2016062501:20
澀腸固脫(澀腸止瀉劑)

適用於脾腎虛寒所致的瀉痢日久,滑脫不禁。
【症見】瀉痢不禁,腹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飲食減少。
常用藥物
1、澀腸止瀉藥:如赤石脂、肉豆蔻、訶子、五味子等。
2、溫裏散寒藥:如幹薑、肉桂、吳茱萸等
3、滋陰養血藥:如當歸、阿膠等。
4、理氣藥:如陳皮、青皮、丁香等。
 
四神丸《內科摘要》或《證治準繩》
【組成】補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煨肉豆蔻60克,吳茱萸30克,生薑120克,大棗50枚,制丸。每服6~9克,每日1~2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用法】薑、棗同煮,棗肉為丸。臨睡時淡鹽湯或白開水送下。
【組成】肉豆蔻二兩(60g)補骨脂四兩(120g)五味子二兩(60g);吳茱萸浸炒,一兩(30g)
【用法】上為末,用水一碗,煮生薑四兩(120g),紅棗五十枚,水干,取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9g),空心食前服(現代用法:以上5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生薑200g,搗碎,加水適量壓搾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乾燥即得。每服9g,每日1—2次,臨睡用淡鹽湯或溫開水送服;亦作湯劑,加姜、棗水煎,臨睡溫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方歌】
四神骨脂與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須,大棗生薑為丸服,五更腎洩最相宜。
四神故紙與吳萸,肉蔻五味四般齊;大棗生薑同煎合,五更腎瀉最相宜。
【功用】溫補脾腎,澀腸止瀉:用於脾腎陽虛,證見久瀉或五更洩瀉、食少乏力、腹痛肢冷,舌淡,脈沉遲無力者。常用本方治療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腸結核腹瀉而見有脾腎虛寒之證者。
【主治】腎洩[1]。五更洩瀉(腎洩)—脾腎陽虛之腎洩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症見】五更洩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腎火衰弱,不能溫養脾陽,導致脾腎虛寒,又正值五更之時,由於腎陽虛,陽氣當至而不至,陰氣極而下行,故而洩瀉。由此可見,本方證雖然是脾腎陽虛所致,但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腎陽虛。
【病機分析】命門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運。
腎陽虛衰—五更洩瀉,久瀉不愈,腰酸肢冷,脈沉遲無力。
脾虛失運—不思飲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腹痛喜溫,舌淡,薄白。
【方解】方中重用補骨脂辛苦大溫,補命門之火以溫養脾土,為君;肉豆蔻辛溫,溫脾暖胃,澀腸止瀉,配合君藥以為臣;五味子酸溫,固腎益氣,澀精止瀉;吳茱萸溫暖肝腎以散陰寒,共為佐;生薑暖胃散寒,大棗補脾養胃,為使。
補骨脂:補腎壯陽,暖脾止瀉。—君
肉豆蔻:溫暖脾胃,澀腸止瀉。—臣
吳茱萸:溫中散寒。
五味子:酸斂固澀止瀉。—佐
生薑、大棗:調補脾胃,促進運化。—使
本方由《普濟本事方》的二神丸與五味子散兩方組合而成。二神丸由肉豆蔻、補骨脂組成,主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五味子散由五味子、吳茱萸組成,專「治腎洩」。兩方組合,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之功益佳。
【比較】四神丸與真人養臟湯
二者均為固澀止瀉之劑,有脾腎並補之功,但所治各異。
本方重用補骨脂為君藥,以溫腎為主,補命門以暖脾土,兼以酸澀固腸,主治命門火衰,火不生土的腎洩。
真人養臟湯重用罌粟殼為君,以固澀為主,兼以溫補脾腎,主治瀉痢日久,脾腎虛寒,以脾虛為主者。
真人養臟湯以固澀為主,兼以溫補脾腎;
四神丸以溫腎為主,兼以暖脾澀腸。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命門火衰,火不暖土所致五更洩瀉或久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五更洩瀉,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本方合理中丸,可增強溫中止瀉之力。若腰酸肢冷較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補腎之功。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慢性結腸炎、腸結核、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脾腎虛寒者。
【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五更瀉。以五更瀉洩, 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為證治要點。
【隨證加減】
根據陽虛程度,可合理中丸或附子、肉桂同用。
【現代運用】
適用於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屬脾腎虛寒者。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真人養臟湯與四神丸的比較

真人養臟湯(純陽真人養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9g 當歸6g 白朮9g 肉豆蔻6g 肉桂3g 炙甘草6g白芍15g 木香4.5g 煨訶子[1]12g 罌粟殼15g
【組成】人參當歸去蘆白朮焙各六錢(各18g)肉豆蔻面裹,煨,半兩(15g)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八錢(各24g)白芍葯一兩六錢(48g)木香不見火,一兩四錢(42g)訶子去核,一兩二錢(36g)罌粟殼去蒂萼,蜜炙,三兩六錢(108g)
【用法】上銼為粗末。每服二大錢(6g),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現代用法:共為粗末,每服6g,水煎去滓,飯前溫服;亦作湯劑,水煎去滓,飯前溫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方歌】
真人養臟木香訶,當歸肉蔻與粟殼;術芍參桂甘草共,脫肛久痢服之瘥。
【功用】澀腸止瀉,補虛溫中、溫補脾腎:用於瀉痢日久,脾腎虛寒,氣血虛弱,而見滑脫不禁、腹痛喜按、飲食減少、脫肛,舌苔白,脈遲細者。本方多用於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或腸功能紊亂之久瀉、脫肛之症而屬脾腎虛寒者。
【主治】久瀉久痢。瀉痢無度[2],滑脫不禁,甚至脫肛墜下,臍腹疼痛,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脈遲細。
【症見】瀉痢無度,滑脫不禁,甚至脫肛墜下,臍腹疼痛,不思不飲,舌淡苔白,脈遲細。
《景嶽全書》:「洩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運化,脾健胃和,則水穀腐熟而化生氣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乃至合汙而降,而瀉痢作矣」。
【病機分析】脾胃虛寒,不能腐熟水穀或因久瀉久痢,損傷脾胃,累及於腎,致脾腎陽虛、關門不固。
脾腎陽虛、關門不固—久瀉久痢、滑脫不禁。
脾虛中氣不足—肛門墜下。
脾胃虛寒—臍腹疼痛,喜溫喜按
脾胃虛弱,運化無常—不思飲食。
【方解】方中重用罌粟殼澀腸止瀉為君;肉豆蔻、訶子暖脾溫中,澀腸止瀉,為臣;人參、白朮益氣健脾,當歸、白芍養血和血,且白芍又治下痢腹痛;肉桂溫補脾腎,消散陰寒;木香理氣醒脾,使諸藥補澀而不壅滯氣機,共為佐;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本方標本兼治,以治標為主。
本病為脾腎虛寒所致的久瀉久痢,脾腎陽虛為本,久瀉久痢為標,故治療時當標本兼顧、除此外並依據本虛表實的輕重度有所側重。瀉痢滑脫不禁,精微外洩,臟氣已虛,當「滑者澀之」,急則治其標。
罌粟殼:澀腸止瀉。—君
訶子:助君藥澀腸止瀉。
肉豆蔻:溫腎暖脾、澀腸止瀉。—臣
肉桂:溫補腎陽、暖脾助運。
人參、白朮:益氣健脾補中。
當歸、白芍:養血益陰,補耗傷之陰血。
木香:調氣醒脾。
(1)與歸、芍配伍調和氣血,以除下痢、膿血、裏急後重。
(2)與溫補脾胃藥同用,可促進脾胃運化,使本方補而不滯。
(3)與澀腸固脫藥同用,可使澀而不滯。—佐
甘草:調和諸藥,合芍葯又可緩急止痛。—佐使
【配伍特點】
標本兼顧,重在治標;
脾腎同調,補脾為主;
補中有行,補而不滯。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瀉痢日久,脾腎虛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溫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脈遲細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脾腎虛寒、手足不溫者,可加附子以溫腎暖脾;脫肛墜下者,加升麻、黃芪以益氣升陷。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結核、慢性痢疾、痢疾綜合征等日久不愈屬脾腎虛寒者。
4.使用注意若瀉痢雖久,但濕熱積滯未去者,忌用本方。
【辨證要點】
本方用於脾腎虛寒、久瀉久痢。以 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溫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脈遲細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脾腎虛寒甚者,加附子;脫肛加升麻、黃芪。
【現代運用】
現用於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日久不愈者。
【使用注意】
若瀉痢雖久,濕熱積滯未去者,忌用本方。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木香的配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