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固崩止帶

2016052800:21

固崩止帶

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炒白朮30克,生黃芪18克,煆龍骨24克、煆牡蠣24克、山萸肉24克、白芍12克,烏賊骨12克,茜草9克,棕櫚炭6克,五倍子1.5(研沖)。 
【組成】白朮一兩(30g),炒生黃芪六錢(18g)龍骨八錢(24g),段,搗細牡蠣八錢(24g),段,搗細萸肉八錢(24g),去淨核生杭芍四錢(12g)海螵蛸四錢(12g),搗細茜草三錢(9g)棕邊炭二錢(6g)五倍子五分(1.5g),軋細,藥汁水煎送服
【方歌】固沖補氣用術?,龍牡芍萸茜草宜,倍子海蛸棕櫚炭,崩中漏下總能醫。
【功用】益氣[1]健脾,固沖攝血,固脫止血,調補肝脾:用於氣虛不能攝血之子宮大量出血,血流不止,脈微弱者。
【主治】脾氣虛弱,衝脈不固證。表現為血崩或月經過多,色淡質稀,心悸氣短,舌質淡。常加減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過多,潰瘍病出血等,見上述証候者。
【方解】方中重用白朮、黃?補氣健脾,脾氣旺則統攝有權,共為君;肝司血海,腎主沖任,故以山茱萸、白芍補益肝腎,養血斂陰,共為臣;煆龍骨、煆牡蠣、棕櫚炭、五倍子收澀止血;在大隊固澀藥中,又配海螵蛸、茜草化瘀止血,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共為佐。本方為益氣攝血法的代表方,用時應辨明病因,對於血熱妄行者忌用。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補氣固沖治其本,收澀止血治其標,化瘀止血兼顧,以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脾腎虧虛,衝脈不固之血崩、月經過多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出血量多,色淡質稀,腰膝酸軟,舌淡,脈微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兼肢冷汗出、脈微欲絕者,為陽氣虛衰欲脫之象,需加重黃芪用量,併合參附湯以益氣回陽。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過多等屬脾氣虛弱,沖任不固者。
4.使用注意血熱妄行崩漏者忌用本方。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治婦女血崩。」
2.方論選錄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血崩之證,多有因其人暴怒,肝氣鬱結,不能上達,而轉下衝腎關,致經血隨之下注者,故其病俗亦名之曰氣沖。茲方中多用澀補之品,獨不慮於肝氣鬱者有妨礙乎?答曰:此證雖有因暴怒氣沖而得者,然其血大下之後,血脫而氣亦隨之下脫,則肝氣之郁者,轉可因之而開。且病急則治其標,此證誠至危急之病也。若其證初得,且不甚劇,又實系肝氣下衝者,亦可用升肝理氣之藥為主,而以收補下元之藥輔之也。」

愈帶丸
【組成】椿根白皮45克、白芍6克、良薑炭9克、黃柏炭6克。共為細末,麵糊為丸。每服3~9克,每日1~2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清熱化濕,固澀止帶:用於濕熱下注之帶下赤白、淋漓腥臭、尿黃或尿痛者。

安神劑

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組成】酸棗仁18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3克、炙甘草3克。
【組成】酸棗仁炒,二升(15g)甘草一兩(3g)知母二兩(6g)茯苓二兩(6g)芎窮(即川芎)二兩(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
【方歌】酸棗二升先煮湯,茯知二兩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調劑,服後安然入夢鄉。
【功用】養血安神,清熱除煩:用於肝血不足,陽氣偏亢之虛煩失眠,眠則多夢易醒、頭脹頭痛、心悸盜汗,脈弦細而數者。目前常用本方加減治療神經衰弱之失眠而偏於虛熱者。
【主治】虛煩不眠、頭暈眼花、易怒、口乾咽燥、心跳盜汗。為心肝不足、虛煩不眠常用方,可養血安神、清熱除煩。虛煩不眠證。失眠心悸,虛煩不安,頭目眩暈,舌紅,脈弦細。
【方解】本方證治皆由肝血不足,陰虛內熱而起。方中重用酸棗仁,其性味甘平,入心肝經,養血補肝,寧心安神為君;茯苓(神)健脾寧心安神,知母滋陰清熱,為臣;佐以川芎[1]調暢氣機,疏達肝氣;甘草生用,和中緩急,為使。諸藥相伍,一則養肝血以寧心神,一則清內熱以除虛煩。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心肝血虛而致虛煩失眠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虛煩失眠,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血虛甚而頭目眩暈重者,加當歸;白芍、枸杞子增強養血補肝之功;虛火重而咽干口燥甚者,加麥冬、生地黃以養陰清熱;若寐而易驚,加龍齒、珍珠母鎮驚安神;兼見盜汗,加五味子、牡蠣安神斂汗。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神經衰弱、心臟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等屬於心肝血虛,虛熱內擾者。

天王補心丹《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人參(黨參)、元參丹參、白茯苓、遠志、桔梗各15克,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各30克,生地120克。共為細面,煉蜜為丸,硃砂為衣[1],每丸9克,每服1丸,每日2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組成】人參去蘆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五錢(各15g)當歸酒浸五味麥門冬去心天門冬柏子仁酸棗仁炒,各一兩(各30g)生地黃四兩(120g)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6~9g),臨臥,竹葉煎湯送下(現代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小丸,用硃砂水飛9~15g為衣,每服6~9g,溫開水送下,或用桂圓肉煎湯送服;亦可改為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方歌】
天王補心柏子仁,二冬歸地與三參,桔芩遠志硃砂蜜,棗味酸收血自生。
補心地歸二冬仁,遠茯味砂桔三參;陰虧血少生內熱,滋陰養血安心神。
【功用】滋陰清熱,養血安神,補心養血:用於心腎不足,陰虛陽亢,虛火易動之失眠、心悸、口舌生瘡、便幹,舌紅苔少,脈細數等症。常用於神經衰弱之失眠多夢,或心臟病心悸失眠而屬於陰虛火旺之證者。
【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虛煩少寐,心悸神疲,夢遺健忘,大便乾結,口舌生瘡,失眠,虛煩神疲,夢遺[2]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本方滋陰養血,補心安神,為治療心腎不足,陰虛火旺而致的失眠心悸、夢遺健忘常用方。
【症見】心悸失眠,虛煩神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病機分析】心腎不足,陰虧血少,心失所養。
虛火上擾,擾亂心神,心神不寧—虛煩不眠。
陰虛血少,心失所養—心悸,神疲健忘。
陰虛血少,虛熱內擾—手足心熱,夢遺,口舌生瘡。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滋養陰血為君;天冬、麥冬[3]滋陰清熱;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當歸補血潤燥,共為臣;人參補氣,使氣旺則陰血自生,且又能甯心益智;五味子益氣斂陰,以助補氣生陰之力;茯苓用茯神更佳、遠志養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腎;玄參滋陰降火,以治虛火上炎;丹參[4]清心活血,使之補而不滯;硃砂鎮心安神,共為佐;桔梗為使,取其載藥上行,使藥力上入心經,與丹參相伍,又可行氣血,使諸藥滋而不膩,補不留瘀。
本方證是由於陰虛火旺致的神志不安,虛火內擾。在治療時既要治陰虛火旺之本,又要治神志不安之標,所以選用滋陰養血為主,配以補心安神之品。
生地:滋陰養血,補腎養心。
玄參:滋陰潤燥,養陰生津。—君
人參:益氣生津而寧神。
茯苓(茯神):健脾寧心。
柏子仁:補心益脾安神。
遠志:安神益智。
酸棗仁:寧心安神。
五味子:斂心氣,安心神。
硃砂:鎮心安神。—佐
桔梗:雖為肺經藥,實取其載藥上浮之意,使其作用於心。—使
【辨證要點】
本方為滋補陰虧而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劑,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證治要點。
【隨證加減】
失眠重者,酌加龍骨、磁石;
心悸怔忡重者,酌加龍眼肉、夜交籐;
遺精者,加煆牡蠣、金櫻子。
使用注意:納差,便溏慎用。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心腎陰血虧虛所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失眠重者,可酌加龍骨、磁石以重鎮安神;心悸怔忡甚者,可酌加龍眼肉、夜交籐以增強養心安神之功;遺精者,可酌加金櫻子、段牡蠣以固腎澀精。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神經衰弱、冠心病、精神分裂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所致的失眠、心悸,以及復發性口瘡等屬於心腎陰虛血少者。
4.使用注意本方滋陰之品較多,對脾胃虛弱、納食欠佳、大便不實者,不宜長期服用。
現用於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臟病,甲亢等屬心經陰虧血少者。
【本方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桔梗的配伍意義

黃連阿膠湯
【組成】黃連3克、阿膠9克、黃芩9克、雞子黃2枚、白芍9克。水煎2次,阿膠烊入,用生雞子黃調入藥汁,分2次溫服。
【功用】滋陰降火安神:用於心腎不足,陰虛火旺較重的心煩失眠,舌紅苔燥,脈細數者。

甘麥大棗湯
【組成】炙甘草6克、淮小麥(或浮小麥)30克、大棗10枚。
【功用】養心安神,甘緩和中:用於髒躁,時而悲傷欲哭、精神恍惚,不能自主者。目前常以本方加減治療神經官能症(如癔病)。

桂甘龍牡湯
【組成】桂枝3~9克、甘草9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
【功用】鎮驚安神,通陽止汗:用於心悸怔忡、汗出肢冷,舌質淡潤者。
----------------------------------------------------------------------
[1]「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首當急固。」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組成】白朮20g 山藥30g 人參6g 白芍15g 車前子9g 蒼朮[1]9g 甘草3g 陳皮2g 黑芥穗[2]2g 柴胡2g 
【組成】白朮一兩(30g),土炒山藥一兩(30g),炒人參二錢(6g)白芍五錢(15g),酒炒車前子三錢(9g),酒炒蒼朮二錢(9g),制甘草一錢(3g)陳皮五分(2g)黑芥穗五分(2g)柴胡六分(2g)水煎服。
【方歌】完帶湯中用白朮,山藥人參白芍輔,蒼朮車前黑芥穗,陳皮甘草與柴胡。
【功用】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主治】脾虛肝鬱,濕濁帶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
【適應症】脾虛肝郁,濕濁下注,表現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味,面色光白,倦怠便溏。
【方解】本方為治療白帶的主要方劑,其病為肝脾不和,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所致。方中以白朮、山藥為君,意在補脾祛濕,使脾氣健運,濕濁得消;山藥並能補腎以固帶脈,使帶脈約束有權,帶下可止。臣以人參補中益氣,蒼朮燥濕健脾,白芍柔肝理脾,車前子利濕清熱,令濕濁從小便而出。佐以陳皮理氣,既可使君藥補而不滯,又可行氣以化濕;柴胡、芥穗辛散,配白朮生髮脾胃清陽,配白芍則疏肝解鬱。使以甘草調藥和中。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脾虛肝郁,濕濁下注帶下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帶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脈濡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兼濕熱,帶下兼黃色者,加黃柏、龍膽草以清熱燥濕;兼有寒濕,小腹疼痛者,加炮姜、鹽茴香以溫中散寒;腰膝酸軟者,加杜仲、續斷以補益肝腎;日久病滑脫者,加龍骨、牡蠣以固澀止帶。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而屬脾虛肝郁,濕濁下注者。
4.使用注意帶下證屬濕熱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
[1]白朮、蒼朮並用說明方中健脾燥濕並重,但白朮量大,故以健脾為主。
[2]黑芥穗:荊芥炭,炒炭有收澀、收斂之效。

固經丸《丹溪心法》
【組成】黃柏6g 黃芩15g 椿根皮12g 白芍15g 龜版15g 香附6g 
【組成】黃芩炒白芍炒龜板炙,各一兩(各30g)黃柏炒,三錢(9g)椿樹根皮七錢半(22.5g)香附二錢半(7.5g)
【用法】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6g),空心溫酒或白湯下(現代用法:以上6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乾燥即得。每服6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書比例酌定)。
【功用】滋陰清熱,固經止血。
【主治】崩漏。經水過期不止,或下血量過多,血色深紅或紫黑稠粘,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紅,脈弦數。
【方解】本方所治月經過多或崩中漏下,系由肝腎陰虛,相火熾盛,損傷沖任,迫血妄行所致,正如《素問陰陽離別論》所說「陰虛陽搏謂之崩。」陰虛火旺,故手足心熱、腰膝酸軟。治宜滋陰清熱,固經止血。方中重用龜板鹹甘性平,益腎滋陰而降火;白芍苦酸微寒,斂陰益血以養肝;黃芩苦寒,清熱止血。三藥用量偏大,是為滋陰清熱止血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臣以黃柏苦寒瀉火堅陰,既助黃芩以清熱,又助龜板以降火。椿根皮苦澀而涼,固經止血,為佐藥。又恐寒涼太過止血留瘀,故用少量香附辛苦微溫,調氣活血,亦為佐藥。諸藥合用,使陰血得養,火熱得清,氣血調暢,則諸症自愈。
本方與固沖湯均為治療衝脈不固所致崩漏及月經過多之常用方。本方證乃陰虛血熱所致,用藥以滋陰清熱為主;固沖湯證則由脾腎虧虛,沖任不固所致,用藥以補氣固沖為主。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陰虛血熱之月經過多及崩漏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血色深紅甚或紫黑稠粘,舌紅,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陰虛甚者,可酌加女貞子、墨旱蓮以養陰涼血止血;出血日久者,再加龍骨、牡蠣、烏賊骨、茜草炭以固澀止血。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或慢性附件炎而致經行量多、淋漓不止屬陰虛血熱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丹溪心法》卷5:「治婦人經水過多。」
2.方論選錄張秉成《成方便讀》卷4:「治經行不止,及崩中漏下、紫黑成塊等證而屬於火者。夫崩中一證,有因氣虛,血不固而下陷者;有因熱盛,血為熱逼而妄行者;有因損傷肝脾沖任之絡而血驟下者,當各因所病而治之。如此方之治火盛而崩者,則以黃芩清上、黃柏清下、龜板潛陽、芍葯斂陰、樗皮固脫。用香附者,以順其氣,氣順則血亦順耳。

易黃湯《傅青主女科》
【組成】山藥炒,一兩(30g)芡實炒,一兩(30g)黃柏鹽水炒,二錢(6g)車前子酒炒,一錢(3g)白果十枚(12g),碎水煎服。
【功用】補腎清熱,祛濕止帶。
【主治】濕熱帶下。帶下色黃,其氣腥穢,舌紅,苔黃膩者。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腎虛濕熱帶下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帶下色黃,其氣腥穢,舌苔黃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濕甚者,加土茯苓、薏苡仁以祛濕;熱甚者,可加苦參、敗醬草、蒲公英以清熱解毒;帶下不止,再加雞冠花、墓頭回以止帶。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宮頸炎、陰道炎等屬腎虛濕熱下注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傅青主女科》捲上:「婦人有帶下而色黃者,宛如黃茶濃汁,其氣腥穢,所謂黃帶是也。」
2.方論選錄傅山《傅青主女科》捲上:「夫黃帶乃任脈之濕熱也。……惟有熱邪存於下焦之間,則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濕也。……法宜補任脈之虛,而清腎火之炎,則庶幾矣!……此不特治黃帶方也,凡有帶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帶黃者,功更奇也。蓋山藥、芡實專補任脈之虛,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脈之宮,更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於用黃柏,清腎中之火也。腎與任脈相通以相濟,解腎中之火,即解任脈之熱矣。」
【臨床報道】
羅氏用易黃湯為主治療帶下病110例。其中經實驗室及婦科檢查:滴蟲性陰道炎13例,陰道炎50例,宮頸糜爛19例,慢性盆腔炎8例。全部病例均以帶下連綿,或稠或稀,或腥或臭為主症,用易黃湯為主方酌情加減。若陰癢者,配以苦參、蛇床子、花椒、枯礬,水煎外洗陰部。治療效果:痊癒89例(白帶正常,諸症消除,隨訪2年無復發);顯效21例(帶下近正常,其他諸症均顯著減輕或消除,但2年內尚有復發)。【羅飛.易黃湯為主治療帶下110例臨床觀察。浙江中醫雜誌1987;(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