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利水滲濕劑

2014092800:43
利水滲濕劑
適應症:利水滲濕,運用於水濕壅盛素致水腫、洩瀉。
藥物選擇:治時用甘淡利水之品如茯苓、澤瀉。

五苓散《傷寒論》
【命名】本方由五味藥組成、名為「苓」,苓同令、意在令水行之意 故名五苓散。
【組成】茯苓9克、豬苓9克、白朮9克、澤瀉15克、桂枝6克。
【組成】豬苓十八銖(9g),去皮澤瀉一兩六銖(15g)白朮十八銖(9g)茯苓十八銖(9g)桂枝半兩(6g),去皮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l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歌】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朮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逐。
【功用】化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用於外有表寒,內停水濕,證見頭痛發熱、煩渴飲水或水入則吐、小便不利,或吐瀉頻作,舌苔白膩,脈浮者。可用本方加減或與其他方劑配伍,治療各種原因之水腫、水瀉、黃疸等。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1],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3、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症見】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洩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病機】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
(外)太陽病 經證 經腑同病;腑證 膀胱氣化不利;(內)脾虛濕盛 水飲停蓄;
【適應症】表邪未解,水濕內停,表現發熱,頭痛,煩渴欲飲,小便不利,苔白脈浮。或水腫,洩瀉,小便不利,吐瀉,或吐涎沫,頭眩,氣短,咳嗽。現代用於急慢性腎炎水腫、胃腸炎、肝炎、美尼爾氏病、泌尿道感染、膀胱功能失調等。
【方解】
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利濕,治標;
白術-健脾,治本;燥濕益氣健脾。—臣。水腫或洩瀉,小便不利,苔白。
桂枝-辛溫解表,用以解肌發表;溫陽化氣,以助膀胱氣化。
問答題:五苓散主治何證?病機有何特點?方中配伍桂枝有何作用?
比較題:五苓散、豬苓湯都可以治療小便不利,有何不同?
防己黃茋、五皮散都可以治療水腫,有何不同?
澤瀉:利水滲濕。—君
(1)溫陽氣化,內助膀胱氣化而利水。
(2)疏散表邪,外解太陽之表。—佐
病機: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兼外邪未解。
澤瀉/茯苓/豬苓— 利水滲濕。(澤瀉)君。
【主治】
Ⅰ、(蓄水證)—太陽表邪未解,膀胱氣化不利 
Ⅱ、水濕內停之水腫、洩瀉、小便不利。
【配伍特點】
1、表裡同治 - 內利水濕,外散表邪。治法:解表利水。
2、二焦兼調 – 通利膀胱為主,又兼實脾制水。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洩瀉偏於熱者,須去桂枝,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潞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
【重點】1、組成、功效、主治
2、病機
3、桂枝的配伍意義
五神湯
【組成】茯苓,金銀花,牛膝,車前子,紫花地丁
【功效】清熱利濕。本方清利結合,對身體下部濕熱積結而成的瘡瘍有效,如膕窩膿腫、下肢化膿性骨髓炎、肛周膿腫等。

五皮散
【組成】生薑皮 桑白皮 陳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9g
【方歌】五皮散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宜。
【功用】行氣化濕,利水消腫:用於全身水腫,胸腹脹滿,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本方也常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但以急性腎炎水腫、妊娠水腫、經期水腫以及腹水等較為多用。
【主治】皮水。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苔白膩,脈緩。
【方解】由脾虛濕盛,水溢肌膚所致。
----------------------------------------------------------------------
[1]頭痛微熱:代表表邪未解。
 
豬苓湯
【組成】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9g
【方歌】豬苓湯用豬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並,小便不利兼煩渴,利水養陰熱亦平。
【功用】利水清熱養陰。
【主治】水熱互結證。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等,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者。
【方解】
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濕,同五苓散;
阿膠-養陰;
滑石-清熱。
 
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組成】防己12g 黃茋15g 甘草6g 白術9g 生薑4片 大棗1枚
【組成】防己一兩(12g)黃芪一兩一分(15g)甘草半兩(6g),炒白朮七錢半(9g)
【用法】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15g),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後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中,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現代用法:作湯劑,加生薑、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歌】防己黃?金匱方,白術甘草棗生薑,汗出惡風兼身重,表虛濕盛服之康。
【功用】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風水或風濕。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方解】益氣利水,標本兼顧。
防己、白術、甘草、生薑、大棗-治本虛;
黃茋-益氣固表,行水消腫。
【方解】本方所治風水或風濕,乃因表虛衛氣不固,風濕之邪傷於肌表,水濕鬱於肌腠所致。風性開洩,表虛不固,營陰外洩則汗出,衛外不密故惡風;濕性重濁,水濕鬱於肌腠,則身體重著,或微有浮腫;內濕鬱於肌肉、筋骨,則肢節疼痛。舌淡苔白,脈浮為風邪在表之象。風濕在表,當從汗解,表氣不足,則又不可單行解表除濕,只宜益氣固表與祛風行水並施。方中以防己、黃芪共為君藥,防己祛風行水,黃芪益氣固表,兼可利水,兩者相合,祛風除濕而不傷正,益氣固表而不戀邪,使風濕俱去,表虛得固。臣以白朮補氣健脾祛濕,既助防己祛濕行水之功,又增黃芪益氣固表之力。佐入姜、棗調和營衛。甘草和中,兼可調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諸藥相伍,祛風與除濕健脾並用,扶正與祛邪兼顧,使風濕俱去,諸症自除。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風濕、風水屬表虛證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兼喘者,加麻黃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葯以柔肝理脾;沖氣上逆者,加桂枝以平沖降逆;水濕偏盛,腰膝腫者,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
3.現代運用本方適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風濕性關節炎等屬風水、風濕而兼表虛證者。
4.使用注意若水濕壅盛腫甚者,非本方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