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清宣化燥

2014092911:41
清宣化燥
 
 (一切療法,藥方須醫師指示為準)
杏蘇散 《溫病條辨》
方歌
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薑棗研;
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組成】蘇葉9g,杏仁9g,半夏9g,茯苓9g,橘紅[1]6g,前胡9g,苦桔梗6g,枳殼6g,甘草3g,生薑3片,大棗3枚
【組成】蘇葉(9g)半夏(9g)茯苓(9g)前胡(9g)苦桔梗(6g)枳殼(6g)甘草(3g)大棗(3枚)杏仁(9g)橘皮(6g)(原書未著用量)水煎溫服。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適應症】外感涼燥,表現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咽乾。常用於上呼叫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見上述表現者。
主治:外感涼燥證秋日之表寒證。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幹,苔白脈弦。
症見: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幹,苔白脈弦。
病機:涼燥外襲,肺失宣降,痰濕內阻。
外感涼燥,先犯皮毛—惡寒無汗,頭微痛。
皮毛受邪,內入於肺,肺失宣降—咳嗽,鼻塞嗌幹。
肺失宣降,不能輸布津液,聚而成痰,痰濕內阻—咳痰清稀。
舌脈—苔白,脈弦。
方解 :本方證之主治,病因為涼燥外襲,病機為邪束衛表,內捨於肺,肺失宣降,聚生痰飲。治當輕宣涼燥為主,輔以理肺化痰。
蘇葉-辛溫不燥,發表散邪,降利肺氣,潤燥止咳,解肌發表,開宣肺氣,使涼燥從表而解;。—君
杏仁-辛苦溫,辛溫之性用治涼燥之性,苦降之性用於降氣化痰;
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宣利肺氣;
前胡-降氣止咳平喘;
半夏、橘紅、茯苓、甘草(二陳湯之義)-標本兼顧,半夏、橘紅針對已成之痰;茯苓、甘草針對未成之痰;
半夏、橘皮、茯苓: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生薑、大棗-調營衛利於解表,滋脾行津以潤乾燥。—佐。
前胡、桔梗、枳殼:宣肺寬胸,祛痰止咳。—臣
甘草:調和諸藥;合桔梗宣肺利咽。—佐使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輕宣涼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療風寒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無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以解表發汗;汗後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以降肺氣;兼洩瀉腹滿者,加蒼朮、厚樸以化濕除滿;頭痛兼眉稜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風止痛;熱甚者,加黃芩以清解肺熱。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證屬外感涼燥(或外感風寒輕證),肺失宣降,痰濕內阻者。
配伍:本方乃苦溫甘辛之法,發表宣化,表裏同治之方,外可輕宣發表而解涼燥,內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氣調和,諸症自除。
本方雖為治療外感涼燥而設,但因涼燥乃秋令「小寒」,與外感風寒是同一屬性的病邪,故臨床也常用本方治療外感風寒咳嗽。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輕宣涼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療風寒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無汗,咳嗽痰稀,咽幹,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若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以解表發汗;
汗後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以降肺氣;
兼洩瀉腹滿者,加蒼朮、厚樸以化濕除滿;
頭痛兼眉稜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風止痛;
熱甚者,加黃芩以清解肺熱。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之肺氣腫等證屬外感涼燥(或外感風寒輕證),肺失宣降,痰濕內阻者。
----------------------------------------------------------------------
[1]橘皮:疏理氣機;橘紅:化痰。

桑杏湯《溫病條辨》
【組成】霜桑葉3g,杏仁5g,沙參6g,象貝3g,香豉3g,梔子皮[1]3g,梨皮3g
【組成】桑葉一錢(3g)杏仁一錢五分(4.5g)沙參二錢(6g)象貝一錢(3g)香豉一錢(3g)梔皮一錢(3g)梨皮一錢(3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頓服之,重者再作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桑杏湯中象貝宜,沙參梔豉與梨皮,乾咳鼻燥右脈大,辛涼甘潤燥能醫。
功用:清宣溫燥。
主治:外感溫燥證輕證。頭痛,身熱不甚,口渴咽幹鼻燥,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舌紅,苔薄白而幹,脈浮數而右脈大者。
【適應症】外感溫燥証,表現頭痛,身熱不甚,乾咳無痰,咽乾口渴,鼻燥。舌紅,苔薄白而燥,脈浮數。
方解:本方證為溫燥外襲,肺津受灼所致的輕證。
霜桑葉-辛涼疏導外邪,且有潤肺之功;
杏仁-宣利肺氣,潤燥止咳;
豆豉-辛溫而較平和者,用以加強桑葉疏導外邪的作用;
貝母-清熱化痰;
梔子皮-清胸膈之熱;
梨皮、沙參既能養肺陰,又能清肺熱,肺熱陰虛者最為適宜-養陰潤肺。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溫燥傷肺輕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不甚,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右脈數大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咯血、百日咳等證屬外感溫燥,邪犯肺衛者。
----------------------------------------------------------------------
[1]梔子皮:肺為上焦,病邪在於肺衛,病輕藥輕,故用梔子之皮。若病重則可加黃芩、連翹(涼膈散)。

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組成】桑葉9克、生石膏15克[1]、人參2克[2]、甘草3克、麻仁3克、阿膠3克(烊化)、麥冬4克、杏仁2克、枇杷葉6克。
【組成】桑葉經霜者,去枝、梗,淨葉三錢(9g)石膏段,二錢五分(8g)甘草一錢(3g)人參七分(2g)胡麻仁炒,研,一錢(3g)真阿膠八分(3g)麥門冬去心一錢二分(4g)杏仁泡,去皮尖,炒黃,七分(2g)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3g)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現代用法:水煎,頻頻熱服)。
方歌
清燥救肺桑麥膏,參膠胡麻杏杷草;清宣潤肺養氣陰,溫燥傷肺氣陰耗。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經霜收下冬桑葉,清燥潤肺效可誇。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現代用法:水煎,頻頻熱服)。
【功用】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溫燥傷肺重證)清燥潤肺,養陰益氣。:用於燥熱傷肺之乾咳無痰或少痰、氣促胸痛、口燥咽幹,舌幹紅少苔者。
症見:身熱頭痛,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鼻燥,心煩口渴,胸滿脅痛,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
病機:溫燥傷肺,氣陰兩傷 。
溫燥傷衛—頭痛身熱
溫燥傷肺,肺氣不降—乾咳無痰,氣逆而喘,胸滿脅痛
肺為熱灼,氣陰兩傷—咽喉乾燥,鼻燥,心煩口渴
舌脈—舌幹少苔,脈虛大而喘
方解
本方所治乃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肺失清肅,治療時當清燥熱、養陰液、降肺氣兼補中氣,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傷陰耗氣。
桑葉:輕宣肺燥,透邪外出。
桑葉經霜而柔潤不凋者,得秋之全氣,秉清肅之性,質輕辛涼,可除燥熱,故重用為君。—君
石膏:清洩肺熱,清宣外燥。
石膏、麥冬-清熱養陰,一者清肺經之熱,一者潤肺金之燥;
麥冬:養陰潤肺。—臣
人參:益氣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
胡麻仁、阿膠:助麥冬養陰養液潤肺。
杏仁、枇杷葉:苦降肺氣(降氣)。—佐
甘草:調和諸藥。—使
人參、甘草-益氣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氣自旺;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溫燥傷肺重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痰多,加川貝、瓜蔞以潤燥化痰;熱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熱涼血。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肺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等屬燥熱犯肺,氣陰兩傷者。
配伍特點
全方宣(桑葉)、清(石膏)、潤(麥冬、阿膠、胡麻仁)、降(石膏、杏仁、枇杷葉)四法並用,氣陰雙補,且宣散不耗氣,清熱不傷中,滋潤不膩膈。
用量、炮製特點:桑葉量大,石膏煆。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溫燥傷肺重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若痰多,加川貝、瓜蔞以潤燥化痰;熱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熱涼血。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肺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等屬燥熱犯肺,氣陰兩傷者。
使用注意:方中石膏,原書用鍛用,現代臨床一般用生石膏,煆石膏則以外用為主。至於石膏的用量,當按病情輕重並參照原方的比例酌定,以免過重而傷肺氣。
問答題:
清燥救肺湯主治何證?病機有何特點?方中為何質輕的桑葉用量大於質重的石膏的用量以及用小量人參的意義,結合病機加以解釋。
方劑中加入補益藥的目的都是為了補虛-錯。如人參敗毒散的人參,扶正以助解表。
比較題:
桑杏湯和杏蘇散都可以治療外燥證,有何不同?比較之。
桑杏湯和清燥救肺湯都可以治療溫燥證,有何不同?比較之。
----------------------------------------------------------------------
[1]桑葉,疏導外邪;石膏,清泄裏熱。本方證為表邪所致,故以桑葉量大,突出其疏散外邪的特點。
[2]人參,量小,以扶正祛邪。見人參敗毒散中人參的用法

(一切療法,藥方須醫師指示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