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芳香化濕劑

2014102800:35

芳香化濕劑(化濕和胃)(燥濕和胃)

平胃散《簡要濟眾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命名】「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說明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為平治胃氣之劑。
平胃散內君蒼朮,厚樸陳草薑棗煮;
燥濕運脾又和胃,濕滯脾胃脹滿除。
【組成】蒼朮9克、厚樸6克、陳皮6克、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3枚。
【用法】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同煎。
【組成】蒼朮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四兩(120g)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三兩(90g)陳橘皮洗令淨,焙乾,二兩(60g)甘草炙黃,一兩(30g)
【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6g),水一中盞,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4-6g,姜棗煎湯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濕滯脾胃證。
燥濕健脾,行氣和胃:用於濕困脾胃之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口中無味、肢倦便溏,舌苔白膩而厚者。本方可用於慢性胃炎、胃下垂所引起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
【適應症】濕滯脾胃,表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便溏腹瀉,四肢睏倦,嗜睡疲憊,白膩苔。現多用於慢性胃炎、潰瘍症、胃腸道功能紊亂。
症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病機:濕滯脾胃,運化失職。
【方解】
蒼術:味苦性燥,燥濕健脾。—君
厚樸:行氣除滿,行氣以利濕。—臣
陳皮:理氣和胃,疏理脾胃氣機,芳香醒脾,燥濕醒脾。—佐
甘草:調和諸藥,且能培土製水。—使
生薑、大棗:煎加薑棗同甘草調和脾胃。
綜合全方,燥濕與行氣並用,而以燥濕為主。燥濕以健脾,行氣以祛濕,使濕去脾健,氣機調暢,脾胃自和。
本方為基礎方,臨床時可酌情加減。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濕滯脾胃證之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證屬濕熱者,宜加黃連、黃芩以清熱燥濕;屬寒濕者,宜加乾薑、草豆蔻以溫化寒濕;濕盛洩瀉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濕止瀉。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濕滯脾胃者。
4.使用注意因本方辛苦溫燥,陰虛氣滯,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
【重點】組成、功效、主治
附方:
柴平湯:柴胡人參半夏黃芩甘草陳皮厚樸蒼朮各6g,加薑棗煎服,功用:和解少陽,祛濕和胃。【主治】濕瘧。

胃苓湯
【組成】蒼朮,厚樸,陳皮,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甘草,肉桂,生薑,大棗
【主治】脾胃冷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大便多黏液,裏急後重,胃脘滿悶,身重,尿清。
----------------------------------------------------------------------
[1]常自下利:大便溏薄下利。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命名】以藿香為主藥,「正氣」就具有驅邪之意。此方中大量芳香之品,可辟穢去濁,以正「不正」之氣,故名藿香正氣散。
【組成】藿香9克、蘇葉6克、白芷3克、大腹皮9克、茯苓9克、白朮或蒼朮6克、陳皮6克、半夏9克、厚樸6克、桔梗6克、甘草6克,半夏曲—半夏、生薑汁加麵粉發酵而成(止嘔之力更強)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一兩(30g)半夏曲白朮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薑汁炙苦桔梗各二兩(各60g)藿香去土,三兩(90g)甘草炙二兩半(75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並服(現代用法:散劑,每服9g,生薑、大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加生薑、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歌】
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樸俱,夏曲白芷加薑棗,感傷嵐瘴並能驅。
藿香正氣腹皮蘇,甘桔陳苓術樸具;夏曲白芷加薑棗,風寒暑濕並能除。
【功用】解表和中,芳香化濁,理氣和中:用於外感風寒,內有濕滯或感受暑濕,外見寒熱頭痛等表證,內有胸腹滿悶、納呆嘔惡、腹痛洩瀉,口淡苔膩,脈濡緩等濕阻之證。本方常用於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或消化不良等具有上述證候者。
【症狀】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洩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或亂吐瀉,惡寒發熱,頭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適應症】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表現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吐瀉不止,口淡,苔白膩。現多用於胃腸型感冒、急性腸胃炎、消化不良等。
方解:為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致。故既要解表,又要化濕。
君藥-藿香辛溫而解在表之邪,芳香而化在裏之濕濁;
辛溫解表-紫蘇、白芷,加強其辛溫解表之力;
化濕治裏-大腹皮、厚樸,下氣除滿,降;桔梗宣肺利膈,升;半夏曲、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茯苓、白術,健脾運濕;
調和營衛、和諸藥-薑棗、甘草。
解表之劑勿過煮,要保證發揮藥力,藥用冷水先泡一小時;間隔四個小時吃第二煎,第一煎服完後身發燥,服第二煎後,則汗出,病乃解;藥量不少於250~300ml。
桔梗
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濕,和胃止嘔
紫蘇.白芷 白朮.茯苓 半夏曲. 陳皮
厚樸.大腹皮 薑.棗.草
由此可見,三部分共同作用達到瞭解表、化濕、理氣之功。
【運用】
1.辨證要點: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上吐下瀉,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急性胃腸炎或四時感冒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
3.使用注意:本方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較弱,故服後宜溫覆以助解表。濕熱霍亂之吐瀉,則非本方所宜。
【重點】1、組成、功效、主治
2、桔梗的配伍意義
【問答題】
藿香正氣散主治何證?病機有何特點?方中為何以藿香為君藥?結合病機加以解釋。
【比較題】
藿香正氣散和平胃散兩方都可以治療濕滯脾胃證,有何不同?從四個方面加以比較。
----------------------------------------------------------------------
[1]半夏曲:降逆和胃之力強;半夏:燥濕化痰之力強。
(一切療法,藥方須醫師指示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