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辛溫解表劑

2014092008:29
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
【組成】麻黃(去節)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9克、炙甘草3克。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痛、無汗而喘,脈浮緊者。
荊防敗毒散
【組成】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殼、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發汗解表(為主),宣肺平喘(為輔)。發散風寒,解表祛濕:
用於「流感」、感冒等病證初起,出現惡寒、發熱、無汗、劇烈頭痛、肌肉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浮或浮數者。本方亦可用於痢疾、瘡癰初起而有表寒證者。
方歌: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宜服之。
功用:
方解:麻黃湯主要用治外感風寒表證。本方關鍵之處在于宣肺氣。表實證的症狀皆是由於肺氣不宣所致。肺主氣,合皮毛,通腠理。外感風寒之邪束表,導致毛竅閉塞,衛陽被遏,不能達外,故而可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又由於毛竅不透,故而肺氣不能宣通,則上逆而為咳喘。故治療本病的最關鍵之處在于宣通肺氣。
而本方之中,用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正可以治療本病的主症;此外,由於本病衛強營弱衛氣與邪氣交爭於外,導致衛氣的病理性的亢盛,故但用麻黃發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鬱,所以又用透營達表的桂枝為臣藥,以助麻黃發汗之力,且可以調和營衛。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強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即可調和麻黃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緩和麻黃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及正氣。
“治肺不忘宣降”“麻黃無桂枝不溫”“附子無干薑不熱”
使用:1、一般冬季使用;2、青壯年多用;3、北方多用;4、有咽痛者不能使用麻黃湯。咽痛則表明有熱,熱證複用熱藥,則必然加重病情,故如此。
附方:
麻黃加術湯:麻黃湯原方加白術12g,白朮: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蒼朮:燥濕健脾,祛風濕功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主治:風寒濕痹,身體煩疼,無汗等。(即風寒表實證挾濕)注意!本方中的白術可以用蒼術代替。東漢時期,蒼術和白術是不分的。
麻杏苡甘湯:麻黃6g,杏仁6g,甘草3g,薏苡仁12g。功用:解表祛濕。主治:風濕一身盡痛,發熱,日哺所劇者。這裏不是陰虛潮熱,而是濕邪所致的潮熱。日晡:下午三點到七點
大青龍湯:麻黃6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石膏18g,生薑9g,大棗3g。服後,取微似汗,汗出多者,用溫粉撲之。溫粉:龍骨、牡蠣、黃?、麻黃根,共研細末。功用:發汗解表,清熱除煩。(外有表寒,內有裏熱)主治:外感風寒,不汗出而煩躁,身疼痛,脈浮緊。用大青龍湯治之,中病即止。
三拗湯: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功用: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華蓋散:麻黃、桑白皮、紫蘇子、杏仁、赤茯苓、陳皮,甘草。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風寒,咳嗽上氣,痰氣不利,脈浮者。

蔥豉湯
【組成】蔥白(連須)5條、豆豉30克。
【功用】發汗解表: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脈浮。

桂枝湯
【組成】桂枝9g,芍藥(白芍)9g,甘草6g,生薑9g,大棗3枚
方歌: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薑棗同,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有汗此為功。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使邪從表而出)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幹嘔,苔白不渴(鑒別症狀,又如小便自利。這裏主要用於與外感風熱證相比較。),脈浮緩或浮弱者。
症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與惡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鳴幹嘔(嘔:有聲無物謂之嘔;吐:有物無聲謂之吐。),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方解:本證是由風寒束表,營衛不和所致。
桂枝:解肌發表,溫經散寒(散,發汗),散外感風寒之邪 (調衛)—君。主治:風寒表虛證及營衛不和證
白芍:養血斂營,斂陰和營,固在內之營陰(收,斂汗)。(和營)—臣。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緊。
生薑:發散風寒,溫中止嘔,助桂枝解除表邪。助桂枝解表散寒,和胃止嘔。頭痛,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相對1而言)。
大棗:補益脾胃,補脾生津,助白芍和營。—佐。病機:風寒襲表(風邪為主),營衛不和。
炙甘草:調和諸藥。—使。益氣和胃,調和諸藥。治法: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外感風寒表虛證,《傷寒論》中稱之為太陽中風,其病機為衛強營弱(是衛氣與邪氣交爭的應急狀態)。
外感風邪,風性疏泄,衛氣失去其固護之性,不能固護營陰,致使營陰不能內守而外泄,故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
汗者,陽加于陰謂之汗也。風寒在表,應以辛溫發散之品以解表,但本證屬於表虛,腠理不固,故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營為陰,衛為陽,調和營衛也即是調和陰陽,即祛邪調正兼顧治之。
方中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絡,助陽化氣為君藥,助衛陽,通經絡,解肌發表而祛在表之邪。
(解肌與解表是有區別的,用詞解肌主要有兩種情況:
1、病人汗出表證,由於腠理疏鬆,邪在腠理,用解肌。
2、透疹亦可用解肌,一般有解肌作用的藥物都有透疹的作用。而解表則是一個含義範圍較寬的一個詞,解表包括解肌,而解肌的主要位置在於腠理。)
用芍藥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為臣藥,是由於芍藥有宜陰斂營,斂固外泄之營陰的作用。桂芍等量合用,一治衛強,一治營弱,使表邪得解,營衛調和。
生薑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辛溫,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以和胃止嘔。
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甘平,可以補中益氣滋脾生津(頗有滋養營陰之意)。
薑棗相配,是為補脾和胃,調和營衛的常用組合,使本方中除了桂枝芍藥以外的第二對調和營衛的藥對。
炙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實衛,合芍藥酸甘化陰以和營。
使用:現在常用於半身汗出,效果頗佳;成人遺尿,加龍骨、牡蠣;以及遺精早洩等證。
討論:本證屬外感風寒表虛以有汗出,為何複以桂枝湯發汗?本證之汗是由於風寒外襲,衛陽不固,營陰失守,津液外泄所致。外邪不去,營衛不和,則汗出不能止。
桂枝湯一面用桂枝輕微解肌發汗以使邪從表而出,另一方面有使用白芍斂陰固營,使營陰不得繼續外泄,以達治病的目的。此外,“病汗”和“藥汗”是有區別的,“病汗常帶涼意,藥汗則帶熱意,病汗雖久,不足以去病,藥汗暫態,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
病因病機
營衛不和一般是指表證自汗的病理而言。主要包括:
1、衛弱營強:衛氣虛弱,不能固護營陰,營陰外洩,汗液自汗而出,症見身不熱而時有汗出。
2、衛強營弱:衛氣強而浮越於外,鬱於肌表,內迫營陰而汗自出,症見時發熱而自汗,不發熱則無汗。
病機關鍵:外感風寒,營衛不和。
運用
1、辨證要點:發熱惡風,鼻鳴幹嘔,脈浮緩。
2、除風寒表虛證外,還可以治療內傷雜證、病後、產後等因營衛不和、陰陽不和而致之證。
藥後調理:
1啜熱稀粥
2溫覆
重點
1、組成、功用、主治。
2、本證的病因病機、服用方法。
附方:
桂枝加桂湯:桂枝湯原方中桂枝加至15g。功用:溫通心陽,平沖降逆。主治:太陽病誤用溫針或發汗過多而發奔豚。
桂枝加芍藥湯:桂枝湯原方中芍藥加至18g。功用:調和氣血,緩急止痛。主治:太陽病誤下,邪陷太陽,腹滿時痛者。

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組成:羌活防風 蒼術各9g 細辛2g 川芎 白芷 生地黃黃芩 甘草各3g
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分經論治宜變通。
九味羌活防風蒼,辛芷芎草芩地黃;發汗祛濕兼清熱,分經論治變通良。
簡捷記憶:羌風白草細,芩川有蒼生。
功用:發汗祛濕,兼清裏熱。
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兼有裏熱證者。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方解:本方用治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所致的病證。風寒束於肌表,故惡寒發熱、無汗頭痛;濕邪鬱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是兼有裏熱之象。治則亦以發散風寒濕邪為主,兼清裏熱為輔。
方中羌活辛苦溫,入太陽經,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痹痛,為治風寒濕邪在表之要藥。防風長於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為風藥中之潤劑;蒼術辛苦溫燥,可以發汗除濕;防風、蒼術兩藥相合,協助羌活散寒除濕止痛,為臣藥。細辛性甚走竄,又搜剔筋骨之力,與白芷、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合用以散寒祛風,宣痹以止頭身之疼痛。生地、黃芩清泄裏熱,其中生地養陰生津涼血,二者合用防止諸藥辛溫燥烈之性,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而為使藥。
本方的配伍特點:升散藥與清熱藥結合使用;體現了分經論治的基本結構。本方主治四時感冒風寒濕邪,表實無汗而兼有裏熱證者。以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有裏熱之象)為證治要點。
川芎“祛風先行血,血行風自滅。”“凡帶有風邪者,既可用防風.”
羌活:散表寒,祛風濕,止痺痛。(太陽)—君
防風:祛風散寒除濕。
蒼朮:發汗祛濕健脾。(太陰)—臣
川芎:(厥陰、少陽)
細辛:(少陰)
白芷:(陽明)祛風散寒,行氣活血,宣痺止痛。
黃芩、生地:清瀉裏熱。(治、制)—佐
甘草:調和諸藥。—使
配伍特點
升散藥與清熱藥同用,使升者不峻,寒者不滯;體現了分經論治的基本結構。本方藥備六經,通治四時。
運用
1、辨證要點: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肢體酸痛,口苦微渴。
2、本方為四時感冒風寒濕邪的常用方劑。書中記載:「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熱,春可以治溫,秋可以治濕,是諸路之應兵也。」所以應用本方要結合季節氣候的不同,靈活加減。
注意:治口苦黃連多用,是因口苦多飲胃火所致,本方中用黃芩是由於本方所治病症皆屬上焦,故如此。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點。
附方:
羌活勝濕湯:羌活、獨活各6g,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3g,蔓荊子2g。功用:祛風勝濕止痛。主治:風濕在表,肩背疼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者。

香薷飲
組成:香薷9g 白扁豆微炒 厚朴薑制各6g
方歌:三物香薷豆樸先,散寒化濕功效兼,若益銀翹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功用: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陰暑。惡寒發熱,腹痛吐瀉,頭重身痛,無汗,胸悶,舌苔白膩,脈浮。
方解:本方所治為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所致的陰暑證。夏月感寒,邪滯肌表,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等風寒表實證;夏月喜冷飲,濕傷脾胃,氣機不暢,則胸悶泛惡,腹痛泄瀉。舌苔白膩則是寒濕之候,治之以外散肌表之寒邪,內化脾胃之濕滯。
香薷辛溫芳香,可解表除寒,祛暑化濕,是夏月解表之要藥。(故香薷又稱“夏月麻黃”)厚樸行氣除滿,內化濕滯,為臣藥。又用白扁豆健脾和中,祛濕消暑,為佐藥。加入少許酒同煎,意在增強散寒通經之力。注意:
1、“有濕時一定要注意理氣”
2、“有汗者禁用香薷散”
3、方劑中含有香薷的一定要冷服,以防格拒(引起嘔吐)。
4、胖人多濕,故本方對於夏季胖人的感冒多用。
5、厚樸、枳實常相須為用消除痞滿,其中厚朴除滿,枳實消痞。(痞:堵塞,面積較小;滿:脹滿,面積較大。二者時常兼見。
6、陽暑與陰暑的區別:陽暑-惡寒發熱,大汗淋漓,忽然昏倒;陰暑-陽被陰遏所表現出的暑證。
附方:
新加香薷飲:香薷6g,銀花9g,鮮扁豆花9g,厚樸6g,連翹9g。功用:祛暑解表,清熱化濕。主治:暑溫。發熱頭痛,惡寒無汗,口渴面赤,胸悶不舒,舌苔白膩,脈浮而數者。

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9g 芍藥9g 細辛6g 幹薑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
桂枝去皮:是因桂枝毒在皮,故方中皆去皮用。(《證治準繩》)
半夏洗:半夏湯洗七次以去其燥性。
方歌:
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黃芍藥同。
解表蠲飲小青龍,麻桂姜辛夏草從;芍葯五味斂氣陰,表寒內飲最有功。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解表散寒,化飲平喘:
用於素有痰飲,複感風寒,而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喘痰稀而多泡沫,苔白潤,脈浮緊者。本方常用於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而見咳喘痰稀有泡沫,遇冷即犯者。
主治:外寒內飲證。惡寒發熱,無汗此為必備症狀,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痛重,頭面四肢浮腫(後三者為內飲的症候),舌苔白滑,脈浮者。
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幹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方解:風寒束表,水飲內停證。是由於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陽被遏,營陰鬱滯,故見惡寒發熱,無汗,身體疼痛;素有水飲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易使表寒引動內飲。“形寒飲冷則傷肺”水寒射肺則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則有痞滿之感;水留胃中,胃氣上逆,故有幹嘔;水飲溢於肌表,故浮腫身重。
本方用麻黃、桂枝相須為君藥,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溫陽以利內飲之化。幹姜溫肺化飲的同時其溫性亦有助於除表寒、細辛性善走竄,既走表又達裏為臣藥,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五味子味酸而收斂酸斂護肺,芍藥味酸而斂陰酸斂合營,方中用此二藥是為防諸藥溫燥之性傷津。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1、痰飲的區別:“質稠者為痰,質稀者為飲。”
2、白芍配麻桂,酸斂合營,防止麻桂發散太過,保護營陰。
3、五味子配幹姜、細辛,酸斂護肺肺為嬌髒,因凡有水飲者,其正常之津液必定減少,故用白芍斂營。
4、本方可用於素有支氣管炎、肺氣腫的病人複感風寒之邪。
麻黃: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
桂枝: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溫陽協助溫化水飲。—君
麻黃、桂枝 →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君。主治:風寒客表,水飲內停證(外寒內飲證)。
乾薑:溫脾肺之寒。
細辛:解表溫肺散寒。
乾薑、細辛 → 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驅邪。臣。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薄,脈浮。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蠲飲降濁。—臣。痰飲咳喘,不得平臥 / 身體疼重,胸痞,乾嘔,頭面四肢浮腫。白芍葯→ 養血益陰。病機:素有寒飲,復感風寒 致肺失宣降(咳喘←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五味子 → 收斂肺氣(止咳)。
治法:發汗解表,溫肺化飲。養陰斂肺防止汗散太過傷津耗氣—佐。
炙甘草:調和諸藥。—使。
功效:發汗解表,溫肺蠲飲(或溫肺化飲)。
配伍特點
一以麻黃、桂枝解散在表之風寒,配白芍酸寒斂陰,制麻黃、桂枝而使散中有收;
二以幹姜、細辛、半夏,溫化在肺之痰飲,配五味子斂肺止咳,令開中有合,使之散不傷正,收不留邪。
運用
1、辨證要點:發熱惡寒,無汗,咳嗽,痰清稀而多,舌苔白滑,脈浮。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等屬於外寒裏飲證者。
3、使用注意:本方辛散溫化之力較強,必須確屬寒水相搏於肺者,方可使用。陰虛乾咳無痰,口渴,舌苔黃,脈數者不宜使用。
4、加減: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桂枝,可加生薑、大棗以調和營衛。
外感已解,但喘咳未止:去桂枝、麻黃,+少量炙麻黃
胸滿,痰多,氣急不得臥:重用細辛、半夏,再加生薑,以增強其降逆下氣,溫化寒痰之功。
重點
1、組成、功用、主治。
2、小青龍湯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義。
附方:
射幹麻黃湯:射幹9g,麻黃9g,生薑9g,細辛3g,紫菀6g,款冬花6g,大棗3枚,半夏9g,五味子3g。功用:宣肺祛痰,下氣止咳。主治: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音。

止嗽散
【組成】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陳皮去白各9克,桔梗炒6克、甘草炒3克。原方為散劑,現作湯劑服。
【功用】宣利肺氣,疏風止咳。止咳化痰:用於外感久咳,咳痰不爽,表邪未盡者。本方常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之咳嗽。
方歌:止嗽散內用桔梗,紫菀荊芥百部陳,白前甘草共為末,姜湯調服止嗽頻。
簡捷記憶:止嗽散用桔甘前,荊陳紫菀百部研。前:可為白前或是前胡,白前性溫,故風寒遺留的咳嗽用之佳;前胡性涼,多用於風熱遺留之咳嗽。
主治:風邪犯肺證。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方解:本方證治為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後而咳仍不止者。此時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惡風發熱。故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
方中紫菀止咳、百部潤肺止咳,雖苦但不傷肺為君藥,二者性溫而不熱,潤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桔梗善開宣肺氣、白前長於降氣化痰,二者協同使用,一升一降,使氣機運轉,複肺氣之宣降,增強君藥的止咳化痰之力,共為臣藥。荊芥可疏風解表,除在表之邪;橘紅理氣化痰,均為佐藥。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
1、“治肺勿忘宣降”
2、常用的藥對組合:寬胸-桔梗、枳殼;止咳-桔梗、白前或前胡、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者止咳,後者祛痰。
3、祛痰用橘白,止咳用橘紅。
附方:
金沸草散:旋覆花、麻黃、前胡各9g,荊芥穗12g、甘草、半夏、赤芍各3g,外加生薑三片,棗一枚。功用:發散風寒,降氣化痰。主治:傷風咳嗽,惡寒發熱,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浮者。

黛蛤散《中國藥典》
【組成】青黛、海蛤殼各等份。現用成藥散劑,每次9克,包煎。
【功用】清熱化痰:用於肺熱痰黃而粘稠,或咯痰帶血、胸脅疼痛者。
【適應症】肝肺實熱,表現頭暈耳鳴,咳嗽吐衄,咽膈不利,口渴心煩。

消瘰丸
【組成】元參、牡蠣、漸貝母各10克。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錢,每日2~3次。
【功用】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用於瘰鬁、痰核。本方主要用於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大

荊防敗毒散
【組成】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殼、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發散風寒,解表祛濕:用於「流感」、感冒等病證初起,出現惡寒、發熱、無汗、劇烈頭痛、肌肉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浮或浮數者。本方亦可用於痢疾、瘡癰初起而有表寒證者。

蔥豉湯
【組成】蔥白(連須)5條、豆豉30克。
【功用】發汗解表: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脈浮。

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
【組成】半夏,陳皮,竹茹,枳實,茯苓,炙甘草,黃連,大棗
【適應症】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表現心煩不眠,嘔吐呃逆,頭暈或癲癇,苔黃膩,脈弦。現代常用於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失調、更年期失調、慢性胃炎或腦動脈硬化症,而有上述表現者。

香貝養營湯
【組成】白朮,人參,茯苓,陳皮,熟地,川芎,當歸,浙貝母,香附,白芍,桔梗,甘草,生薑,大棗
【適應症】養血補氣,理氣化痰。適合結核或乳癌患者,日久體虛,並有氣滯痰凝之証。

滌痰湯
【組成】半夏,橘紅,茯苓,甘草,膽南星,枳實,人參,石菖蒲,竹茹,大棗
【適應症】痰迷心竅引起語言不清,精神恍惚,暈眩,肢體麻木等。

葶藶大棗瀉肺湯
【組成】葶藶子9克、大棗10枚。
【功用】瀉痰行水,下氣平喘:用於咳逆痰多、喘滿、胸脅脹悶、面目浮腫、尿少者。

三子養親湯
【組成】蘇子9克、白芥子6克、萊菔子9克。
【功用】順氣降逆,化痰平喘:用於肺氣不降之咳嗽氣逆、痰多胸悶、食慾不振,舌苔粘膩,脈滑者。
(一切療法,藥方須醫師指示為準)